唐诗三百首:竹里馆( 三 )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 , 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 。“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 。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 。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 。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 。“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 。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 。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 。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 。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 。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 , 不消问而只须请“尝”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 。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 。姑嫂之间,嫂是尊长 。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 。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 。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
3、唐诗三百首: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 ,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 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 , 又在远处折而东向 , 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 , 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 , 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 , 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 , 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 ,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 “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 , 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 ,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