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为何又叫乞巧节 古代如何乞巧

导读:七夕节的风俗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吃巧果、赏牵牛花、祭拜天河和许愿许诺等 。七夕节的别称有很多,乞巧节就是其中一个,你知道七夕为何又叫乞巧节吗?古代如何乞巧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
七夕为何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还有许多专名,有的是根据节日所在历法中的位置命名,如七月七、七夕;有根据节日活动主体命名的,如女儿节;有根据节日的活动内容命名的 , 如乞巧节、巧夕 。
乞巧节主要源于古时女子向织女“乞巧”的习俗,在甘肃陇南地区西和县,至今仍保留着仪式完整、被誉为活化石的七夕乞巧民俗 。
古代如何乞巧
古时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
穿针乞巧,即女子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 , 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 。喜蛛应巧是指捉蜘蛛放于小盒中,至天明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明清两代很盛行 。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或河水与井水混合在一起 。
此外,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下的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 。
乞巧之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 , 流于后世 。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具习之 。”《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 是夕 , 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 , 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 , 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 , 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 , 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乞巧之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 , 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 , 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 , 此拙征矣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
七夕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 , 故称 。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
【七夕为何又叫乞巧节 古代如何乞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