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会针刺方法 听会针灸注意事项

穴名听会者,以此穴专主乎听事,故曰听会 。《铜人》曰:针三分,留三呼,得气即泄,不需补 。下面来看看听会针刺方法 。
听会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耳屏切迹前方0.2-0.5寸,在听宫下0.5寸 。
简易取法:先取听宫穴,由听宫直下,耳屏前下凹陷处,与耳屏间切迹相平,用手掐按,该处张口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则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
进针方向:从前外斜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
进针深度:直刺微向后斜,进针1-1.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点周围有微痛 。
听会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耳颞神经和耳大神经分布 。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耳大神经是颈丛的皮支 , 由第2-3颈神经纤维组成 。
2.皮下组织:有上述神经和颞浅动,静脉,颞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也是颈外动脉的直接延续,分支营养腮腺及额,顶 , 颞部的肌肉和皮肤;颞浅静脉是下颌后静脉的属支 。
3.腮腺囊(鞘):由颈深筋膜的浅层 , 在腮腺的后缘分成浅,深两层,包被腮腺而形成 。
4.腮腺:是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 , 呈三角形 。腮腺实质内面有面神经丛,耳颞神经 , 颞浅动 , 静脉和上颌动,静脉等穿过 。
针刺听会的作用主治
听会属胆经,穴在耳前凹陷处,针之能使听觉得以聚会,故本穴具有疏通气机闭塞 , 清泄肝胆湿热 , 祛风邪开耳窍之功,用于治疗耳鸣 , 耳聋,耳内疼痛,下颌关节脱位,牙痛,腮肿,口眼歪斜 。
【听会针刺方法 听会针灸注意事项】听会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祛风清热,利耳通络,如配下关,外关,合谷,曲池,列缺,治疗外感风热 , 上扰窍络之耳鸣,耳聋,下颌疼痛;配太阳,风池 , 外关,合谷,治疗风热头痛;配下关,地仓,翳风,合谷,太冲,治疗风邪入络之口眼歪斜 , 风火齿痛,腮肿 。
2.配大椎,翳风,风池 , 足临泣,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治疗热毒蕴结之聤耳流脓 。
3.配翳风,中渚,太冲,行间,丘墟,侠溪,针刺泻法,清泻肝胆,治疗肝胆火旺之耳鸣,耳聋,聤耳 , 耳痛 , 下颌肿痛等 。
4.配翳风,中渚 , 劳宫,内庭,丰隆 , 哑门,针刺泻法,清热化痰 , 治疗痰热郁结之耳鸣,齿痛,聋哑等 。
5.配下关 , 水沟 , 内关,间使,针刺泻法,理气启闭,治疗气厥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 。
6.配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针刺补法,补益气血 , 培元聪耳 , 治疗气血亏虚之不能上奉之耳鸣,耳聋 。
7.配下关,颊车 , 耳门,翳风,合谷 , 足三里,针刺补法,补虚壮筋,健固关节,治疗经筋弛缓之下颌关节脱臼 。
听会针灸注意事项
1.听会若刺之过深,有时会出现一时性头晕,提针后即可消失 。
2.若进针过快,或用捣针术,易伤血管引起出血或内出血,若血随针孔而出 , 急闭之,易于形成皮下瘀血或血肿,几天后可自行小时 。
3.该穴因位于耳前 , 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又因其深部为耳腔 , 组织较多 , 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
4.若张口取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 , 以免弯针,折针 。如留针过久,患者常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 , 也容易发生弯针,折针 。若张口针刺,留针时应让患者口中含棉垫,使之不能闭口 。一般情况下,闭口时耳前也会出现凹陷,闭口针刺会相对安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