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在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是脾气转输 , 输注之所 , 又是治疗脾病之重要腧穴 。下面来看看脾俞针刺方向以及针刺的作用 。
脾俞针刺方向
取穴法:俯卧,平第11,12胸椎棘突间水平 , 背正中线与骶棘肌外侧缘之间的中点(背正中线旁1.5寸) 。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 。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 , 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腹侧直刺 , 与背面成90° 。
进针深度:取俯伏或俯卧位 , 向内斜刺1.0-1.5寸 。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麻,胀感,并向腰部放射 。
脾俞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 。
【脾俞针刺方向 针刺脾俞的作用】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
3.背阔?。焊眉∮尚乇成窬? ,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 , 第8颈神经组成 。
4.下后锯肌腱膜:下后锯肌由第9,第10 , 第11肋间神经及肋下神经支配 。
5.竖脊?。炯 。焊眉∮杉股窬笾Ы诙涡灾洌窖ㄇ∪獾纳窬饕堑?1,第12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
竖脊肌的深面有横突棘肌等背部小肌肉,腹腔内对应肾上腺,肝(右侧) , 脾(左侧)等 。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穴为脾之背俞穴,乃脾气输注背部之处,具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和胃降逆 , 祛湿利水,消食化滞之功,是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要穴 。本穴还能祛湿通络,现代常用脾俞穴来治疗胃溃疡 , 胃下垂,神经性呕吐,肠炎,痢疾,肝炎,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 , 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小儿夜盲,荨麻疹,背痛诸症 。
脾俞常用配伍疗法
1.配胃俞,中脘 , 天枢,内关 , 足三里,公孙,针刺补泻兼施,脾俞,中脘可灸,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治疗脾胃虚寒之呕吐,呃逆,吞酸,胃痛,腹痛等 。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补益脾胃,如配中脘,关元俞,天枢,足三里,太白 , 治疗脾虚泄泻,完谷不化;配中极,天枢,中脘,治疗脾虚邪留肠胃之痰饮;配足三里,四缝,太白,治疗脾虚食积之小儿疳积 。
3.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 , 可灸 , 温补脾肾 , 如配肾俞 , 关元 , 水分,足三里,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水肿,鼓胀;配肾俞 , 关元,天枢,上巨虚,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配胃俞,肾俞,关元,复溜,治疗气虚阳微之噎膈;配肾俞,膀胱俞,关元,三阴交 , 治疗脾肾亏虚之劳淋 。
4.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补益肺脾 , 如配肺俞,太白,太渊,治疗脾肺两虚之咳嗽,气喘;配肺俞,气海 , 足三里,治疗脾肺气虚之小儿遗尿 。
5.本穴经配伍 , 针刺补法 , 益气养血,如配胃俞 , 足三里,治疗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头之头痛,眩晕;配膈俞,肝俞,关元,三阴交,治疗血枯经闭;配膻中,乳根,足三里,治疗气虚血少之乳汁不足;配大肠俞,胃俞,天枢 , 足三里,治疗气血不足之便秘 。
6.配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中脘可灸,温中化湿,治疗寒湿阻遏之阴黄 。
7.配心俞,足三里,三阴交,神门,针刺补法,补益心脾 , 治疗心脾两虚之健忘,失眠 , 心悸,眩晕等 。
- 班主任工作总结怎么写,方向是正确的教育方针
- 如何挑选椰子
- 针灸肝俞可以治疗眼睛干涩吗 肝俞针刺方法
- 承泣针刺方法 承泣针刺时是闭眼还是睁眼
- 四白针刺方向 针灸四白的准确位置图
- 颊车的针刺方法 颊车怎么针灸
- 下关针刺手法 下关针刺注意
- 翳风的针刺技巧 针刺翳风注意事项
- 丝竹空针刺方法 针刺丝竹空注意事项
- 地仓针刺方法 地仓怎么针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