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给去世的亲人烧纸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还是迷信?

【中国人给去世的亲人烧纸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还是迷信?】清明烧纸是一种仪式,是寄托对故人离去思念,是晚辈对长辈的怀念 。从古至今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祭祀方式 。这一民俗,也不能说全是文化遗产,但也不能说是迷信 。我们应该尊重老祖宗留下来习俗 。现如今很多人认为清明节烧纸,祭祀祖先是一种陋习,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 。更有人觉得这种习惯是一种封建迷信,应该摈除 。中国是传承千年文化的古国,民族有优良的传统观念,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善行事,并无邪恶 。我们的祭祀是,祭天地、祭圣人、祭英烈、祭祖先 。这不是借助鬼神之说来愚弄民众 。而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从哪里来,要延续什么 。人活着总需要有点寄托,这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不可否定 。
中国人给去世的亲人烧纸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祖先,后有子孙 。有人这样比喻,中国民裕文化是凝聚在天上的云彩 。如此说来,民俗文化遗产一定会春风化雨洒大地,润物无声尽温柔 。
有一件事情让我特别感动 。在那动荡岁月中一个清明节,当干部的老爸冒着政治风險,带着很小的我,把毁坏道光皇帝"钦锡富魁"祖坟筑起 。在我心里,这一石一砖,是筑起家族观念的柱石;这一沓纸钱祭祀,是全力守护传承民俗文化遗产;延续着千年文化文脉,在我们子孙中接力传续 。
每一年清明节或冬至节,我带着后代烧纸祭祀祖先 。一方纸钱,像黑色蝴蝶翻飞,仿佛穿越那清代的残垣断壁,可望见祭祀烟火和钟鼎齐鸣典礼,尽管"钦锡富魁"金匾和煌煌藏书亭己经灰飞烟灭,但留给我们子孙的是"山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耕读文化信仰和崇拜 。一代代子孙不敢在读书上偷懒,不求短暂安逸,不愿放弃惊动那泥土掩藏的梦……
给去世亲人祭祀,是老百始寻找生命的源头,它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积淀而成,并留在民族记忆里 。由比我们懂得,真正的民族文化遗产不是迷信,而是恭敬祖先,感恩生命的态度,不应当作为迷信而淡化、遗弃 。
谢谢邀请!
对提出“中国人给去世的亲人烧纸上香放鞭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还是封建迷信”问题的人,也不知道是无知真不知道还是故意在这想冒泡刷存在感,作为中国人,一个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还要在这装癫卖傻提出这样一个无知的问题,真是人到一百五颜六色,什么样的货色都有!
可以告诉你,中国人在重大传统节日如春节前的上腊坟、清明节的上坟的民俗文化传承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讲这也是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民俗文化传统习惯上至伟人下到我们普通百姓在传统节日期间都要搞的,旨在悼念先人业绩,感恩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以及亲戚之间难忘的血缘之情 。
要说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民俗文化是宣扬封建迷信的产物这样话的,只有在“文革”时“破四旧,创四新”的革文化命时被“造反派”讲过而且也禁止过,但我们老百姓可不买他们的帐,明里他们不准搞我们就暗里搞,不也照样传承到现在了吗?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人的一生“干到老学到老,还有几样没学好”不是没有道理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