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荀子高中原文赏析

1、劝学荀子高中原文赏析1、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 。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
2、《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 , 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
3、《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 , 收束了上文 , 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又如第二小段 ,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 。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 。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 , 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
4、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 , 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 。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 。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
2、劝学励志的名言格言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莫等闲 ,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 水为之而寒于水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3、劝学重点字词整理《劝学》重点字词整理:
1、蚓无爪牙之利中的爪牙 。
古义:爪子和牙齿 。
今义:帮凶、走狗 。
2、金就砺则利中的金 。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
今义:黄金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省 。
古义:检查 。
【劝学荀子高中原文赏析】今义:探究并领会 。
4、虽有槁暴中的暴通曝 , 意思为晒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