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木板 板粟


拼音Lì Zi
别名板栗(《唐本草》),栗果(《滇南本草》),大栗(《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
出处《千金·食治》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
原形态栗(《诗经》),又名:瑰栗(《西京杂记》),毛板栗、瓦栗子树、风栗、家栗 。
落叶乔木,高15~20米 。树皮暗灰色,不规则深裂,枝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 。冬芽短,阔卵形,被茸毛 。单叶互生,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2~15厘米,宽5.5~7厘米,基部楔形或两侧不相等,先端尖尾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边缘有疏锯齿,齿端为内弯的刺毛状;叶柄短,有长毛和短绒毛 。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长约15~20厘米,淡黄褐色,雄蕊8~10;雌花无梗,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苞,子房下位,花柱5~9 。总苞球形,直径3~5厘米,外面生尖锐被毛的刺,内藏坚果2~3,成熟时裂为4瓣 。坚果深褐色,直径2~3厘米 。花期5~7月 。果期8~10月 。
生境分部分布辽宁、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
化学成分果实含蛋白质5.7%,脂肪2.0%,碳水化物62%,灰分1.3%,淀粉25%及维生素B、脂肪酶 。
性味甘,温 。
①《别录):"味咸,温,无毒 。"
②陶弘景:"甜 。"
③《滇南本草》:"味甘,平 。"
归经入脾、胃、肾经 。
①《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 。"
②《本草求真》:"入肾、肠、胃 。"
③《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
功能主治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 。治反胃,泄泻,腰脚软弱,吐、衄、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 。
①《别录》:"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 。"
②《千金·食治》:"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 。"
③《唐本草》:"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 。"
④《食性本草》:"理筋骨风痛 。"
⑤《日华子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七个 。生嚼罯恶刺,并敷瘰疬肿毒痛 。"
⑥《本草图经》:"活血 。"
⑦《滇南本草》:"治山岚嶂气,疟疾,或水泻不止,或红白痢疾 。用火煅为末 。每服三钱姜汤下 。""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症俱可用 。"
⑧《滇南本草图说》:"治反胃 。"
用法用量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 。外用:捣敷 。
注意①孟诜:"栗子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 。"
②《本草衍义》:"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往往致小儿病 。"
③《得配本草》:"多食滞脾恋膈,风湿病者禁用 。"
④《随息居饮食谱》:"外感来去,痞满,疳积,疟痢,产后,小儿,病人不饥、便秘者并忌之 。"
复方①治肾虚腰膝无力:栗楔风干,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猪肾粥 。(《经验方》)
②治小儿脚弱无力,三、四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 。(姚可成《食物本草》)
③治气管炎:板栗肉半斤 。煮瘦肉服 。(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筋骨肿痛:板栗果捣烂敷患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⑤治小儿疳疮:捣栗子涂之 。(《备急方》)
⑥治金刃斧伤:独壳大栗研敷,或仓卒捣敷亦可 。(《濒湖集简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图经》:"栗房当心一子谓之栗楔,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 。果中栗最有益 。治腰脚宜生食之,仍略暴干,去其水气,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