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堂友 孙友田简介( 二 )


从下面几位佼佼者中,可窥见一斑 。
? 王德安,1941 年出生于广西桂林,笔名王耽、宋风、青花居等 。
1959 年开始发表作品,由民歌风起步 。我读他的第一首诗是1960 年发在《新华日报》上的,其后王德安的诗作才渐趋成熟,初显山水 。不再是简单、直白的歌赞劳动,诗作更讲究立意新颖、构思新奇,他的诗不随人云,不入俗套 。这从他以后的《百货谱》《师傅去传经》《家书》《无声的责备》等一系列诗歌中,能够看出作者的匠心 。1963 年,组诗《工厂光圈》在诗坛顶级刊物《诗刊》发表,其中《送厂长》一诗,歌颂了一位“青布鞋袜、两袖清风”的老干部“额头上一道皱纹,历史上一次风暴”,“时代把他炼成不锈钢,酸里碱里烂不了!”工人的语言、工人的情怀,这首诗很快选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朗诵诗选》,让20 出头的王德安名声大振 。1964 年9 月《诗刊》发表了他的组诗《父子交接班》,继而1964 年11、12 期《诗刊》合刊上,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推出了他的一首《严师》:
……师傅没说话 。/ 打开紫皮日记本—— / 第一页写着我爸爸;/ 上面还有咱厂长,/ 新提拔的技师“土专家”…… / 全是师傅的好徒弟啊 。/ 为耕开这“一穷二白”的地,/ 师傅锻出了多少锋利的犁铧! / 三十年心血育英才,/ 芬芳桃李满天下……
我呢,排在最底下,/ 格外的精心格外的严,/ 只为我,生在穷人家,/ 父亲在雨花台被枪杀……
几十年后,读这样的诗句,依然很感动 。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那个年月的氛围,跃然纸上 。
大约1974 年,王德安和郭浩在南京市工人文化宫举办首届诗歌创作培训班(那时的培训班是不收任何费用的),请来的都是当时活跃诗坛的颇有名气的诗人或大学教授 。连续办了几期,成果斐然,出了杨毅、李朝润等几位诗人,我也是从这个培训班走上文坛的 。
改革开放后,王德安的创作又一次出现“井喷”,这时他不只停留于写诗,还写散文随笔 。伯乐识马,工作也调往江苏《莫愁》杂志,任主任编辑 。王德安勤耕不辍,出版了诗集《迟熟的高粱? 霜叶集》《心底珊瑚》,笔记文集《迷你世界》,散文集《昔日吻痕》等 。散文诗《黄山哲理》获“江南春”诗歌大赛一等奖,《庄严的凭吊》获“牡丹杯”全国诗歌大赛头等奖,《忠厚的窃贼》获江苏省首届法制文学一等奖,另获第一、二届金陵文学奖 。
退休后的王德安,又爱上了瓷片收藏,风里、雨里、泥里、水里,细心搜集,如醉如痴,就像当年写诗一样; 拣到一块画意好又完整的瓷片,他会高兴好多天,就像当年诗作发表时的心情 。荏苒多年,撰写编著多本有关青花瓷的专著,尤其是他的《青花写意》散文集,因了他诗人的天赋、气质,加上一幅幅珍贵的瓷图,让这本书诗意盎然,别具风韵 。他还担任江苏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收藏快报》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活于他越发精彩 。
? 朱光第,1933 年生,笔名未小竹 。
在南京工人诗人群中,朱光第是年龄颇大的一个,我和他在一个企业工作,刚一进厂就慕名去拜访他,对其更加的熟悉与了解 。
朱光第写诗出道较早 。在全民写诗的1958 年,他还精选了所在企业工人创作的诗歌,由南京人民出版社于1959 年1 月出版了一本名为《红旗歌》的工人诗选,当时的市总工会主席夏冰流还写了序 。多年以后,我从厂史中了解到,我的工厂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名闻遐尔,一边出产品,一边出诗歌 。用现在的话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建设都走在全市前列 。直到现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还列于我的书架上 。虽说里面的诗,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已是生疏,但却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记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