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风水故事 皇朝国师风水研究院( 三 )


曾文辿
曾文辿是杨筠松弟子,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缝舆,号逸真,江西于都葛垇小溷村人,生于唐大中甲戌岁(854),卒于梁贞明三年丙子岁(916),享年63岁 。其父曾德富 。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 。曾公幼习诗书,熟究天文经书,黄庭内经诸书 。隐居雩都黄龙寺时,缘遇杨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鸟,遂得堪舆大道 。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 。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 。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 。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 。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 。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 。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 。他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徒弟择址定向 。
曾文辿和刘江东都是杨筠松弟子 。刘江东,字渊则,又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 。江西省于都葛坳上老人,生于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 。其时杨筠松因黄巢破京城,避难江南,应江西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节度使卢光稠之请为卢光稠葬母,任卢光稠参军的刘江东崇慕杨公堪舆神术,遂与同乡曾文辿拜杨筠松为师,从游其门 。刘江东是杨救贫先生的主要传人和杨公堪舆理论实践的主要记录者之一,为杨公堪舆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著有《三宝经》一书传世 。刘江东传道,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 。刘江东去世后,葬在上老村下山虎形,,与其父同葬,坟墓至今保存完好,惜其后人重修坟茔时误改了碑向,坟墓右侧已生白蚁 。刘江东故乡、广东丰顺等地还保留有刘江东所勘定的阴阳宅,至今乃兴旺发达 。
廖金精
廖金精名瑀,字伯玉,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 。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 。
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 。廖瑀的爷爷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 。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 。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 。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 。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 。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 。
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东山坝 。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 。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对联“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就暗寓了这个故事 。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

帝王风水故事 皇朝国师风水研究院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