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驹过隙
春秋时期,孔子专程去向德高望重的老子请教关于“至道”的学问,老子对孔子说道:“你想问道的学问,就必须先斋戒,把心里的杂念去掉,专心致志,洗涤身心才能够听得进去 。现在我给你粗略的说一说道的内容 。”接着老子推心置腹地对孔子说:“人活在天地之间,时间是非常短的,就像是白色的骏马一闪而过,世间的事总是千变万化,生的生,死的死,生了死,死了生,生死往来都是在变化,这本来就是常态不足为奇 。但是人们对于死却感到十分悲伤,因为他们被生死的观念思维所束缚 。如果能够将死看成身体埋在地下而精神升华至天空成为无形的东西,那就是从有形归于无形,便不会感到悲哀了 。道是不可以多求问的,最重要的是心神领会 , 当你真正懂了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奥秘 。”孔子听了以后向老子表示感谢,并回去通过深思熟虑,真正悟出了道理 。
4、当局者迷
唐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学者元澹撰写过三十多篇《魏典》 , 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 。大臣魏光上书给唐玄宗提出把魏征修订过的《礼记》列为经书,唐玄宗非常赞同,他让元澹等人进行校阅并加上注解 。经过元澹等人废寝忘食的工作完成了这个任务 。此时右丞相张却提出异议,他说西汉戴圣的《礼记》用了上千年 , 东汉时郑玄也加过注解,改用魏征的修订本不是多此一举吗?玄宗听了也觉得有道理 , 于是开始改变主意 。元澹为此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了一篇《释疑》的文章来表明本子要改换的观点 。其中客人先问:“《礼记》这部作品 , 是戴圣编写郑玄加注的好还是魏征修订的好?”主人回答道:“戴圣编著的本子从西汉就开始用,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正是因为这样魏征才重新进行整理 , 只是没想到有部分墨守成规的人会提出反对意见 。”客人听后赞不绝口地称道:“是呀 , 这好像是下棋一样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走为上计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八回:晁盖问吴用道:“我们事在危急,却是怎地解救?”吴学究道:“兄长不须商议 , ‘三十六计 , 走为上计’ 。”晁盖道:“却才宋押司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走那里去好?”吴用道:“我已寻思在肚里了 。如今我们收拾五七担挑了,一径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里去 。今急遣一人,先与他弟兄说知 。”晁盖道:“三阮是个打鱼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许多人?”吴用道:“兄长,你好不精细!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 。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 。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 。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 。”晁盖道:“这一论极是上策,只恐怕他们不肯收留我们 。”吴用道:“我等有的是金银,送献些与他,便入伙了 。”正是:无道之时多有盗,英雄进退两俱难 。只因秀士居山寨 , 买盗犹然似买官 。
6、因材施教
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孔子成为了中国最早公开讲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因材施教”就是其中一个 。孟武伯、孟懿子、子夏、子游四人都开诚布公地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孝”,孔子给予他们的回答却是不相同的:孟武伯对父母的冷暖病痛从来都不注意,孔子推心置腹地对他说,首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才称得上孝;孟懿子是鲁国的达官贵人,一直以来对“周礼”就视而不见,常有违犯周礼的僭(jiàn)越行为,孔子就跟他说 , 无论父母生前死后,都要遵守周礼,才称得上孝;子游、子夏平时对父母生活还是很关注 , 孔子就对他们说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蔼可亲 , 必恭必敬便是孝 。同是一个“孝”,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孔子都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这便是有的放矢的教育 。
-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两人是否相爱
- 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了什么
- 李世民几岁带兵起义 李世民多少岁起兵的
- 李世民去世到至今多少年
- 唐太宗收回成命的理由
- 唐太宗被称为什么
- 唐太宗和唐玄宗哪个好
- 李世民那一年做的皇帝
- 为什么有人说李世民残忍心狠
- 求讲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电视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