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跟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的成语典故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一次 , 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 。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 。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 , 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 。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 , 亦能覆舟 。
2、房谋杜断:《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 。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 。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
2、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都有什么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都有:
暗渡陈仓、拔帜易帜、背水一战、成败萧何、大逆不道、独当一面、短兵相接、多多益善、分我杯羹、国士无双、汗马功劳、捷足先登、解衣推食、借箸代筹、锦衣夜行、沐猴衣冠、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作壁上观、千虑一得、秋毫无犯、取而代之、孺子可教、盖世之才、四面楚歌、先发制人、后发制人、项庄舞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养虎遗患、一饭千金、一日千里、所向无敌、扬长避短、约法三章、十面埋伏 。
3、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典故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
曾子杀彘:彘:猪 。曾子杀猪 。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
断杼择邻: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 , 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
4、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1、安不忘危
我国最早的一部占卜书《周易》关于吉凶祸福有深刻的论述,特别在治国方面的解释是相当深刻 。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人 , 应该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 。告诫当政者在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灭亡,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在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发生动乱的可能性 。“安”的背后之所以隐藏着“危” , 是因为许多人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 导致最安全的状态演变为最危险的状态 。
【求跟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的成语典故】2、出奇制胜
春秋时期 , 燕昭王派大将乐毅攻齐 。五年便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 , 齐国最后只剩下即墨 。赫赫有名的齐国人田单足智多谋,对兵法也是了如指掌 。最初他在齐国临淄当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吏,乐毅攻入齐国时,他让家人把车轴两端突出部分锯掉,在轴头包上铁皮,安平被燕军攻破后齐人争先恐后逃亡,许多车子轴头被撞断,唯有田单家的车子由于经过改装,他们安全地逃到了即墨城 。即墨大夫守军推举田单为将军领导即墨的抗燕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派大将骑劫接替乐毅的职务,将乐毅调回国 。乐毅被无缘无故撤职后 , 燕军士气一落千丈 。田单接二连三地派人混进燕军四处散布流言蜚语 , 致使齐军的士气高涨,而燕军的斗志则越来越松懈 。此时田单在晚上叫人把数千条牛集成群,将牛的尾马点着火,派五千精兵跟在牛的后面 。燕军被突如其来的牛群吓坏了,他们像惊弓之鸟一样手足无措地四散而逃,跟在牛群后面的齐军趁乱将燕军杀得一败涂地 。田单奋起直追,将七十多座城池悉数夺回,在田单的拥护下襄王被立为齐军,田单也被封为安平君 。
-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两人是否相爱
- 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了什么
- 李世民几岁带兵起义 李世民多少岁起兵的
- 李世民去世到至今多少年
- 唐太宗收回成命的理由
- 唐太宗被称为什么
- 唐太宗和唐玄宗哪个好
- 李世民那一年做的皇帝
- 为什么有人说李世民残忍心狠
- 求讲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电视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