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甘草汤

【方剂名】大黄甘草汤 , 出自汉·《金匮要略》 。
【组成】炒大黄半两(12克)、炙甘草半两(3克) 。
【用法】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2次温服 。
【功效】通便止呕 。
【主治】胃肠积热 , 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 , 吐势急迫 , 或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
【临床病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呕吐、急性肠炎、胆囊炎急性发作等病症 。
1.呕吐:本方治疗呕吐患者86例 , 不包括外科疾患伴发呕吐及妊娠呕吐 。结果:痊愈57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3例 , 总有效率96.5%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年第4期)
2.小儿急性肠炎:本方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肠炎30例 。其中24例虽经西药治疗热退 , 而吐泻不愈,并伴有轻至中度脱水 。结果:经中药治疗后,治愈27例 , 好转2例,无效1例 。(《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第14期)
3.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朱良春经验个案):周姓妇 , 42岁 。上腹部及右胁胀痛不适3年,多次住院治疗 。均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胀痛时好时发,近因工作劳累加饮食不节,来诊前又急发右胁胀痛 。阵发性加剧,畏寒发热 , 体温39℃,恶心纳呆 , 厌油腻,呕吐黄水和食物,口苦咽干,小便浊黄,大便不爽,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 。证属湿热内蕴,胆气不通,三焦不利,法宜清胆透热、祛湿泄热、宣畅气机,投“青蒿茵陈汤”,另嘱先用“速效止痛散”醋调外敷于右胁下,外敷加内服 。用药1日即痛胀诸证大减 , 体温降至37.5℃ 。3剂后,体温正常,诸证均除 。续投“大黄甘草汤”每日小剂量滚开水冲泡代茶 , 大黄剂量少则1~2克,多则6~10克,以服后脾胃舒适为度,灵活调整大黄用量,保持胆胃通降之性 , 守法服大黄甘草汤3个月,B超复查胆囊未见异常,追访5年无复发 。(《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第8期)
【方解】大黄甘草汤为《金匮要略》中治疗“食入即吐”的名方 , 对胃气上逆,食入即吐者用之效佳 。
临床应用注意掌握适应证,发病季节为夏秋之节,临床症状以热、上吐、下泻、口渴、尿黄少、舌质红、苔腻黄最为重要 。如属脾虚泻或寒泻,以甘草配大黄,引清热之功 , 用葛根生津止泻 。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用本方治疗梅尼埃病、妊娠呕吐、膈肌痉挛、急性牙周炎、食管癌等病症;加清热解毒药外洗浸泡治疗水疱型足癣,其中大黄用量15克,甘草用量60克 。
对于小儿腹泻,有研究表明:减少大黄用量则可变泻下剂为止泻之用,将大黄、甘草原剂量比由4:1改为1:1,并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葛根等 。使方剂起到清热、补益脾胃之气、生津止泻之功 , 而无泻下之弊 。
【大黄甘草汤】【方歌】食方未久吐相随,两热冲来自不支,四两大黄二两草,上从下取法神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