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宽大的衣袖还兼有毛巾、手帕的功能,从流传至今的“掩涕”“掩面”“掩泣”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 古人的衣袖可以用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等,“掩袖工馋”说的就是一个以袖掩鼻的故事 。
古人说话、饮酒时也会习惯性地用广袖遮鼻,这样的行为举止既保持了温文尔雅的仪态,又很大程度地减少了与人沟通交流时飞沫的传播 。当然 , 宽袍广袖于今日已无必要,但古人这种互不相扰、有礼有节的公共意识,的确值得疫情期间的我们学习 。
此外 , 《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元制规定 , 向大汗献食者 , 皆用绢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表明中国人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习惯 。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自称必谦,称人必尊,绝不会高声喧哗大叫 , 还有“食不语”的礼俗,这些都有利于减轻说话时的飞沫传播 。
拱手作揖,保持距离
相较国际通用的握手礼,中国古人传统的拱手礼更悠久,也更有历史底蕴 。甲骨文上记录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而来 。
“拱手礼”也称“作揖”,它源自西周初年周公开创的“周礼” 。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 , 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 , 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 , 周公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在此之后“拱手礼行于天下”,流传数千年之久 。“揖”就是以站立姿势、不用跪拜的礼节 。诸子百家先贤们的画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无一不是行着拱手礼 。
“拱手礼”的基本动作是两手相拱,在胸前叠合,因古人以左手为敬,一般情况下,行礼时男子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而女子行礼则相反,之后在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作揖,躬身致意 。
古人见面拱手作揖,一般在一米开外,保持一定距离 , 无形中降低了疾病传染风险,且显得有礼有度 。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 , 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 , 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
分餐而食 , 降低风险
由于防疫的需要,“分餐制”的用餐方式开始被提倡 。很多人以为分餐制是西方的礼仪,但其实 , 我国很早就有分餐而食的传统 。
比如 , 《周礼》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 。”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 。铺设好坐具后 , 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分别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西周时期的贵族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 。
两汉时期 , 分餐制得以继续传承 。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 , 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
有些古代的分餐制度为了突出地位的不同,会根据宾客身份,准备规格不同的食物,但也有一些贵族为了表现自己礼贤下士,采取规格相同的食物分餐 。
《史记》记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
意思是,有一次,孟尝君和门客吃夜宵,因为有人遮挡了烛光,一位门客认为孟尝君的食物和自己的不同,于是丢下餐具打算离开 。孟尝君发现后,起身端来饭菜和这位门客比较 。门客发现食物是一样的,羞愧自刎,此后,投奔孟尝君的门客越来越多了 。
但据考证,到了北宋,合餐制开始出现,最关键的原因是北宋饮食文化的商业化 。食材多元、烹饪样式增多 , 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是中国民众饮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 。
- 室内摆什么植物好风水图片
- 别克君越更换暖风水管
- 买房楼层风水选择 购房楼层风水选择原则有哪些
- 最好的风水书籍推荐 哪些风水书比较好
- 皮蛋怎么来的
- 双11京东怎么分期?分期免息吗?
- 蟹黄的营养价值 大闸蟹蟹黄的营养价值
- 篮球的五大好处
- 打羽毛球的十大好处
- 上班族喝什么茶可以提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