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意味着现实总有诸多不完美 。而马蒂斯笔下的风景,恰恰达到了看景不如赏画的高度 。其画面中的每一处真实风景如若对比今天的照片,恐怕都高下立判 。
马蒂斯是一种增强滤镜,特效显著——使用过后,色彩斑斓缤纷、创意信马由缰,整体画面的丰沛度远超实景 。如同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观点,肖像画要画出比肖像和照片更多的深刻;同样,
马蒂斯的作品展现了真实景观之外的秀色可餐与弦外之音 。
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他真做到了 。
【勒内·马格里特 亨利马蒂斯】

文章插图
马蒂斯完成于1912年的作品

文章插图
马蒂斯完成于1922年的作品
那么,如此杰出的艺术家是如何诞生的?恩师莫罗(Gustave Moreau)教导他,别迎合标准;卢浮宫满墙的先贤遗作暗示他,临个遍,技术才够;而偶像塞尚指引他,最伟大的艺术,莫过于简单 。
倘若塞尚终其一生的伟业是概括,那么简洁应当是马蒂斯辛勤劳作后的果实 。如孩童般纯真的简洁正是当下“平面化”和“扁平化”的源头,这是其留给后辈大师们的丰饶遗产 。
罗斯科(Mark Rothko)曾坦言,马蒂斯是自己夜以继日观察和研习的对象 。再放眼至火遍全球的一票当代艺术家,没有马蒂斯,霍克尼(David Hockney)何以成为今天的霍克尼?而霍克尼之后呢,村上隆、KAWS等前赴后继 。所谓艺术史脉络,大抵如此 。

文章插图
马蒂斯完成于1911年的作品,据说罗斯科曾对这幅画仰慕不已 。
但请务必小心:一切给自己鸡贼地贴上“当代马蒂斯”标签的某些西方青年艺术家都是虚假宣传的嫌疑犯 。学画的人都知道,模仿图示最简单,考前班学员稍加练习,对着画册临出一幅像模像样的“梵·高”“莫奈”易如反掌 。可那是他们自己吗?他们真实的自己又在哪儿?
因而,上天是公平的,你会发现很多“当代马蒂斯”们的画作都是单色,徒有其形 。这是必然,因为他们无法将那些色彩配平,天赋有限、训练不足、认知匮乏 。可断言,嫌犯们个个昙花一现后只能香消玉殒——
中间多少行人泪,可怜无数藏家 。
青年创作者充满变数无可厚非,可即便大师,晚节不保的也大有人在 。弗拉芒克(Maurice de Vlaminck)、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甚至马列维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等真大师到了晚年不光没超越自己,还差点儿把靠运气攒了半辈子的声誉靠实力败光 。在这点上,马蒂斯绝对是榜样中的榜样 。

文章插图
马蒂斯完成于1937年的作品
晚年后,他非常明确什么是自己,高度总结了绘画语言中的风格、特质,并将其精准地概括与提炼 。无论服装设计(设计僧袍)、室内设计(设计教堂)还是老本行绘画,观者看到的都是装饰性极强的各类颜色、线条、纹样、图案,而马蒂斯眼中唯有马蒂斯 。
抵此境界后,他自由了,重病到下不了床的他反倒成为了犹如金庸笔下拥有80年深厚内力却一身残废的绝世高人,不用出招,却招招精妙 。一把剪刀、几张彩纸,身体虚弱的马蒂斯彻底“放飞”自我 。他是画家,
却可以不拿起笔依然证明自己的“绘画”当世无双 。
而这些剪纸作品真的是我们印象中的“剪纸”吗?我看未必 。均等的轴对称、繁复的镂空花,此“剪纸”多为“剪”,落脚点在于“工”与“技”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蒂斯晚年的剪纸作品本质上还是绘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