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言几又与“书店之死”( 二 )


诚品的本质是地产商 , 而茑屋背后是“CCC公司”(Culture , Convenience , Club) 。 CCC旗下有四个业务板块:书店、图书馆、商业设施和家电 。 并且CCC在日本拥有非常发达的会员大数据体系 , 它的本质是一家大数据科技公司 。 诚品、茑屋的成功不代表书店就有强大的盈利能力 。 相反 , 哪怕是诚品、茑屋 , 书店也是需要贴补的 。
没有主业的书店 , 或者把书店作为主业 , 都是危险的 。
从读者角度而言 , 这种将“网红”精神贯彻到底的书店 , 又有多少“书卷气”呢?在这些网红书店里 , 书是陪衬 , 是背景板 , 真正的主角是各种光怪陆离的装修、摆件 , 资本关注的也不是卖了多少书 , 而是九宫格的晒图率 。
当书的占比越来越少 , 咖啡和商品的占比越来越大;当面对每家都一模一样的畅销书排行榜、不管什么书店都推荐着同款的《法医秦明》、东野圭吾、心灵鸡汤和励志成功学 。 我悲哀地发现 , 这些书店离资本越来越近 , 但是离书店该有的精神气质却越来越远 。
常此以往 , 真正爱好读书的客户也会离它而去 。

失落的言几又与“书店之死”

文章图片
图3/4

小书店之死
如果有一样东西最难以资本化 , 那就是书店 。 资本要求的是规模、可复制 , 千篇一律 。 但书店却是要追求人性和个性的 , 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心灵书单 。
就像真正喜欢书的人 , 不太会去综合性书店 。 更喜欢去一些个性化、专门化的小书店 , 因为信任老板的推荐和品味 。
几年前去台湾 , 打动我的倒不是诚品 。 而是另一家同样连锁 , 但更加质朴的书店—— 。 它的每家书店里都有一块黑板 , 上面用白粉笔写着好看的繁体字——“金石堂推荐” 。 几行粉笔字 , 把人和书的距离一下拉近了 。
金石堂这样的小书店 , 在我的青春记忆里曾有很多家 。 但近些年消失不见了 。 有一个濒临倒闭的书店老板 , 在公众号的文章里经常作点滴的文字分享 , 比如因为经常上门取件的快递小哥 , 在书店选书 , 选了很久 , 最后买了一本 。 店主问他有空看书吗?他说没有时间也会挤出点时间的 。
看到这样的文字 , 真是感动到想哭 。 每天东奔西走的我们 , 跑步进地铁站的我们 , 以冲刺速度刷卡的我们 , 在微信里“秒回”客户领导的我们 , 在对时间“充分管理”下还是要挤出时间看书 。 因为看书 , 既是我们对成长的渴望 , 也是在密集的生活里寻找远方 。
这个老板写到:“我开书店 , 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读书比不读书要好 , 更不是为了显摆自己读了多少书 , 懂多少东西 , 而是为了把好书经由我传递给你 。 为了人与书的相遇 。 ”
真的很希望这个老板能把书店开下去 。 不是用“最美书店”的模式、网红的模式 , 它只是安安静静地开着 , 在一块小黑板上用白粉笔写着老板的真挚推荐 。

失落的言几又与“书店之死”

文章图片
图4/4

书店 , 在线上复活
英国著名作家赫胥黎 , 《美丽新世界》的作者 , 也曾描述过一家十分窄小的英国书店 。 赫胥黎说 , 在伦敦徒有虚表的繁华和生机下 , 书店是一种奢侈 。 他还感慨 , 精神世界面临奔溃 , 物质正取得全面的胜利 , “人们生活在物质的暴政之下” 。
真正让书店死去的 , 是席卷而来、崇尚高效、现代又快速的生活方式 。 人们把自我和时间都当成一项“资产” , 进行运营管理 , 要么无暇看书 , 要么只看有用的书、工具书 。 人们对自我的工具化 , 让我们日渐放弃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时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