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海惟
这次全网的吃瓜群众都已经知道海底捞出问题了 。
10月5日晚 , 海底捞发布公告宣布将在年内关停300家左右门店 , 相当于现有门店总量20% 。 而根据海底捞最新的半年报显示 , 该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597家门店 , 相比于去年底1298家门店刚好增长301家门店 。
日均新开1.67家门店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了历史 。 关店数字与开店数字对应 , 这意味着海底捞今年的扩张战略被官方确认失败 。
今年算是白干了 , 还交了一笔天价学费 。
从财报数据来看 , 海底捞此前发出了除疫情以外最差的一份半年报 。 公司“翻台率神话”的破灭 , 带动ROE(净资产收益率)从2017年108.7%跌到了最新一季度的0.92% 。
相比于疫情前上半年2019年 , 海底捞纯利暴跌90%、少赚了8亿 。 但如果要找补回丢失的净利润率 , 海底捞半年的运营困境让公司少赚了至少18亿 。 而这些经营困难传导到资本市场 , 损失则进一步被几何级放大 。
此前港股对餐饮股票的过度追逐 , 让海底捞等企业出现了一定泡沫 。 突如其来的“戴维斯双杀” , 让海底捞股票价格同比今年2月份 , 已经跌超70% , 蒸发市值3590亿港币 。

文章图片
图1/11
显然 , 海底捞希望让飞速增长的门店数量缓一缓 。 因为无论从长远经营的角度 , 还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 , 这家公司的核心矛盾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
在疫情前 , 海底捞拿着成熟的运营打法 , 翻台率还可以维持在4.8次/天的高位 。 对于投资者来说 , 如此高的翻台效率意味着2019年的海底捞火锅店就是一台活生生的“印钞机” 。 彼时海底捞优质门店年流水接近1亿 , 公司单店投入6个月就可以全部收回 。
在强大的运营能力驱动下 , 海底捞的扩店计划被视作与茅台增产般的利好消息 。 这家净利润只有23亿的连锁火锅店 , 市值被推升到了4600亿港币 , 相当于坐拥肯德基、必胜客、小肥羊等品牌矩阵的百胜集团两倍有余 。
即便在疫情期间 , 出于对海底捞神话的信仰与未来市场聚集的想象 , 该公司的股价还在连创新高 。 在投资者眼里 , 那个时代的海底捞核心矛盾只有一点:
店还不够多 。
但是在疫情之后 , 海底捞以翻台率为代表的核心指标不仅没有反弹 , 还在持续变差 。
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观点来自于国信证券在今年1月份出的一份研报 。 分析师认为如果海底捞能够保持3.5以上的翻台水平 , 就足以支撑全国范围的快速扩张;相反如果翻台率跌至3.0 , 则门店会进入盈亏平衡的状态 。
报告原本是对海底捞表达乐观态度的 。
海底捞在疫情条件下 , 翻台率大约在3.3-3.4的水平 。 那么疫情结束、消费复苏 , 翻台率自然应该水到渠成地比“至暗时刻”更高才对 。 于是 , 在洋洋洒洒49页报告的基础上 , 国信证券写下了一个总结陈词:
“我们给予公司合理价格 66.37~72.71 港元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 ”

文章图片
图2/11
国信证券或许并没有料到 , 仅仅半年时间后 , 海底捞的翻台率就从3.4跌至了3.0盈亏线 。 而集团上半年的综合净利润率 , 如同模型中预测的一般 , 跌至0.48% 。 而海底捞“3.0盈亏线”的概念 , 也随之深入人心 。
谁能想到这份看多海底捞的报告 , 结果成了加剧投资者恐慌的砝码 。 如果您不幸在今年初购买了海底捞的股票并持有至今 , 将难逃一次“腰斩”的命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