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之弈教学视频 云顶风水学教学( 三 )


山顶森林茂密,很可能是人造小环境

云顶之弈教学视频 云顶风水学教学

文章插图

按照这个故事的说法,金堂峡就是鳖灵治水的主战场 。对于蜀国如此重要的一位皇帝,当地人修一座庙宇纪念,倒也无可厚非 。不过,笔者到现场考察一番后,总觉得那窑洞石屋,还是有让人深感别扭的地方,因而不由得不生疑 。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很少有人把庙宇故意修成“窑洞”形状的 。试想,古人既然铁了心要修成这么特殊的一个形状的石屋,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在山顶凿一个石窟?省工不说,还牢固 。其次,作为庙宇,主建筑(窑洞石屋)的开门方位也不妥,则会朝绝壁断崖,还是坐东朝西,按照风水学的理论,这岂不是自求绝后?
西面的云顶石城,其实更适宜人居住
云顶之弈教学视频 云顶风水学教学

文章插图

云顶之弈教学视频 云顶风水学教学

文章插图

推测:古蜀国水文观测站
既然几个传说都有瑕疵,都有于理不通的地方,那这山顶的“窑洞石屋”,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我们还得回到鳖灵拓峡的故事中来,以科学的视觉来看待这一切的“存在即合理” 。
首先笔者认为,鳖灵拓峡绝对不是什么神斧劈山,而是给淤塞的河道疏浚 。因为从古蜀人的生产力水平来看,劈山开路不是一个小工程,当时的人力、物力都无法满足这样的浩大工程,工程推进也不是短短几年就可以完成的 。最有可能的是因金堂峡口偏窄(2004年拓峡前,此段的沱江最窄处仅五六十米),又连续几个弯道,应该是在远古时期,某次特大地质灾害之后,一些上游冲下来的枯木大树挡在峡口,使得枯木浮物越累越高,最后完全堵住金堂峡,致使河水无法排泄,从而导致成都平原东北角一带形成汪洋,水患成灾,渐渐威胁到望帝一族的生存(郫县是望帝的都城) 。于是,鳖灵就带着人在这里疏浚,最终杂物随波而去,成都平原又沃野千里 。
云顶之弈教学视频 云顶风水学教学

文章插图

上游三江环绕的金堂,在龙宝山上看得一清二楚
照这样推测,鳖灵在金堂峡一干就是好几年,那他是不是需要有一个“总指挥部”?如果需要,请问其选址何处最佳?
第一,对于西安的云顶石城一带,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清晨的太阳一出来,东方的阳光直射,非常不利于站在西岸观察沱江江面的情况 。
第二,“总指挥部”放在上游,或者下游,一旦遇到险情,对于传达指挥部的命令都非常不利,唯有放在中段,事半功倍,效果最佳 。
第三,龙宝山地势高,视线开阔,能把沱江峡都尽收眼底,自然是“总指挥部”的不二选地 。
同时,按照这个思路,这也就解释得清为什么“窑洞石屋”坐东朝西和非得修成这般模样的奇怪原因了:一是为了观察江面情况方便,因地形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古人就摒弃风水理论,不得不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为了让那些工作人员有一个通风透气、光线好,冬暖夏凉,且干燥的生活环境,修这么一个特殊的窑洞石屋,自然就比凿石窟更符合工作需要了;三是为了长期工作,加之山顶风大,窑洞石屋的构造就应运而生,从实用主义思考也就不怪了 。
云顶之弈教学视频 云顶风水学教学

文章插图

下游的九龙峡一过,就没什么杂物可以淤塞河道了
假如这里真是鳖灵拓峡的“总指挥部”,那么在鳖灵完成此项工作后,他会不会“吃一堑,长一智”地在这里建一个沱江水文观测站,派人随时观测沱江江面的情况,以便尽早发现淤塞,尽早排除险情?从沱江排洪对古蜀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来看,以及最容易造成沱江淤塞的原因来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鳖灵在疏浚沱江峡后,一定会在龙宝山设一个“水文观测站”的,而且说不定还是定国安邦的“一号工程” 。按照这个思路推测,这龙宝山山顶兀突突地出现人类长期性活动处所,一切也就是说得过去,而且顺理成章了 。同时,笔者相信,即便在蜀国灭亡之后,后来的四川执政者,他们要避免水淹成都平原的覆辙,也一定会在龙宝山设立水文观测站的 。代代相传,直到清朝时期,估计水文观测站依旧在发挥重要作用 。而那“永安寨”,极有可能是水文观测站的后勤基地或家属区什么的 。这样看来,在龙宝山的水文观测站彻底失去作用后,这些遗留建筑,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纪念鳖灵的圣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