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主心骨不稳( 三 )
到2024年手机销量拿下全球第一 , 到2024年推出首款电动车车型 , 成为未来五到十年增长的驱动力——小米集团立下的雄壮目标 , 意味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
但从当前小米集团仅15倍左右的市盈率(TTM)来看 , 资本市场对这一目标的确定性信心不足 。

文章图片
图5/5
雄壮的目标下 , 小米的步伐似乎过于急切 , 以致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伤害了品牌口碑 , 供应链问题有所暴露 。
一直以来 , 都有声音质疑小米“没有掌握核心科技 , 是一家外观设计和组装公司” 。 这样的声音当然有失偏颇 , 2020年小米的研发支出高达92.96亿元 , 在研发上做了比较可观的投入 。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 在屏幕、芯片、相机、内存 , 尤其是处理器芯片等核心部件上 , 小米都必须需要供应链技术的支持(这一点与OV一样) , 而三星和苹果都实现了部分的自主和自研 。 在今年骁龙888发热问题突出成为“火龙888”的情况下 , 这一供应链自主性的问题暴露无遗 。
在今年国产旗舰手机普遍采用高通骁龙888处理器 , 功耗增强发热明显以致于影响续航的情况下 , 苹果用自研的、稳定省电的A15芯片叠加增配降价 , 对安卓手机厂商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
除此之外 , 今年小米的高端手机策略似乎过于激进 , 这与其今年小米11系列的质量问题难以摆脱干系 。
以往小米旗舰机数量一般一年两三款 , 但今年小米在近六个月内就发布了多款高端旗舰手机 , 且增加了不少首发技术 。 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表示 , 更多的首发或首创技术存在一定风险 , 就像三星手机当年的爆炸事件 , 就与其急于采用最新技术存在一定关系 。
全球第一的目标充满壮志雄心 , 但现实是在核心供应链受制于人的情况下 , 要对战老大三星和老二苹果 , 小米本身就自带一层枷锁 。 在此背景下的冒进更不可取 。
供应链关系紧密、合作顺利的时期 , 小米可以和供应链企业愉快共舞 , 但一旦有意外发生 , 就可能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和品质 。 这背后有着一定的运气成分 , 存在着不确定性 , 正如2015年的高通骁龙810芯片也曾经因为发热被称为“火龙”拖累了一众安卓旗舰手机的产品力 。
三季度全球出货量被苹果反超之后 , 为了重新夺回第二 , 小米的策略发生了一些变化 。
10月26日的发布会上 , 卢伟冰正式宣布小米旗下性价比品牌红米开启一年两代Note产品的新战略 。 该系列是小米史上最畅销的机型系列 , 截至10月26日发布会 , 已经在全球售出2.4亿台 。 显然小米想用性价比走量的方式来占领市场 。
这一策略背后是小米的优势所在 。 有背后的小米生态链和互联网服务作为支撑 , 小米可以一定程度上牺牲掉部分手机利润以换取市占率 。 此前小米就曾承诺 , 硬件综合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排名也并非一成不变 。 随着第四季度苹果新机热度退潮、小米性价比机型放量 , 小米有可能在第四季度重新夺回老二的位置 。 如果明年产品规划合理和功能升级有卖点 , 小米的业绩也有可能再上一层楼 。
但是 , 要成为全球第一 , 线下渠道的布局、占领高端市场、对供应链更加有力量的掌控(甚至是自建)都是不可或缺的 。 在这些层面 , 小米仍在对手的护城河之外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