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背水一战( 三 )


动力电池是个重资产行业 , 前期资本投入非常高 。 去年 , 宁德时代购置各类资产就花费了307亿元 。 今年前9个月 , 这方面的支出已经超过了300亿元 。
盖厂还只是投资的一部分 , 当电池厂试图往产业链去渗透 , 则需要耗费更多资金 。
过去 , 宁德时代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 , 除了其技术领先 , 战略方向明确 ,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 是它很早就开始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投资 。 这让它在行业里的角色不只是一个卖电池的工厂 , 而变成了汽车产业链中无法绕开的重要玩家 。
从电池相关的生产制造 , 到下游的整车厂 , 到跟汽车相关的芯片、底盘、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技术 , 再到电池上游的原材料 , 一直到最上游的锂矿 , 宁德时代都有布局 , 而主要的方式就是投资 。
比如 , 在整车厂方面 , 宁德时代投资了北汽蓝谷、爱驰汽车、哪吒汽车 , 还和上汽、东风、广汽、一汽、长安、吉利等多家车企组建了合资公司;在芯片方面投资了地平线;在自动驾驶方面投资了嬴彻科技;还投资了自己的供应商先导智能、永福股份、天华超净等 。 再往上游 , 宁德时代在全球买矿 , 入股了加拿大锂业公司Neo Liquitium Corp、澳大利亚锂矿企业Pilbara Minerals、非洲刚果(金)的锂矿项目Manono等等 。
跟一般的财务投资不同 , 这些投资都是围绕宁德时代的主业展开 , 布局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或相关产业 , 这对于保障关键资源供应和加强产业链合作至关重要 。 也正是凭借打造产业链生态的方式 , 宁德时代吃到了市场红利 , 反超电池巨头松下和LG 。
根据公司披露的数据 , 2020年初至今 , 宁德时代总共对产业链上下游投资了119亿元 , 其中96亿元是股权投资 。 这96亿元中 , 24亿元是加强原材料供应 , 30亿元是保障设备供应 , 26亿元是加强下游客户合作 , 剩下的是创新方面的投资 。
上文提到的试图收购千禧锂业 , 只是宁德时代庞大投资版图的一个缩影 。 被“截胡”说明全球玩家都意识到产业链的重要性 , 竞争趋于白热化 , 市场价格超出了下游产业的承受能力 。
除了盖厂和投资 , 研发也很烧钱 。 动力电池是一个技术驱动的产业 , 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很快 , 研发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
比如在动力电池的结构创新方面 , 比亚迪发明了刀片电池 , 宁德时代有CTP技术 。 这些技术的进步程度 , 将决定动力电池的成本 , 进而影响电动车和燃油车平价的进程 。 现在宁德时代正在研究CTP的下一代技术CTC , 试图将动力电池电芯、有关组件和底盘进行集成 。
过去 , 这几个模块都是分离的 , 需要分开生产组装 , 如果这项技术能够量产落地 , 集成化的产品将让电池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 造车的产业链格局也可能重构 。
持续的研发投入是技术升级所必需的 。 截至今年9月底 , 宁德时代有9491名研发人员 , 其中博士有162个 , 硕士1989个 。 今年前9个月 , 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为46亿元 , 相比去年翻倍 。
宁德时代 , 无法孤军奋战
自2017年以来 , 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出货量已经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一 。 在中国市场 , 宁德时代占据过半市场份额 , 短期暂无敌手 。
更大的敌人来自海外 。
在全球范围内 , 除了中国的宁德时代 , 动力电池领域的重量级玩家 , 还有韩国的LG新能源 , 日本的松下电器 。 LG新能源的动力电池以软包为主 , 松下电器以圆柱形为主 , 早期通过绑定特斯拉起量 。 根据SNE Research数据 , 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 , 占据了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 。
在储能领域 , 全球排名靠前的大企业包括宁德时代、韩国三星SDI、韩国LG新能源 , 这三家的储能电池出货量在2020年排名前三 , 加起来占据近七成市场份额 , 宁德时代同样是第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