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开心了找爸爸玩 难过了找妈妈哭
先介绍一个在儿童心理学上很著名的理论模型“依恋理论 / Attachment Theory” 。建立这个理论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剑桥三一学院的约翰·鲍尔比
John Bowlby 。

文章插图
鲍尔比认为,进化的结果让灵长类动物在婴儿阶段,都会对ta熟悉的照顾者产生依恋,虽然因“人”而异,但当婴儿遇到危险或者产生警觉的时候,这种依恋心理会让婴儿去向依恋对象寻求保护和情感支持 。
在心理学家几十年的努力下,目前依恋理论整理出了4种不同的依恋模式,分别是:
Secure attachment /
安全型依恋,这种模式是孩子感到可以依赖他们的照顾者来满足他们亲近需求,情感支持和保护需求,被认为是最好的依恋模式 。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 焦虑 -
矛盾型依恋是婴儿在与照顾者分离时感到分离焦虑,而当照顾者返回后婴儿依旧没有感到安心,表现出反抗、愤怒等情绪 。
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 / 焦虑 - 回避型依恋,是当照顾者离开或返回时,婴儿都表现出较少的情绪会避开照顾者 。
此外还有一种很少数婴儿不属于上述的3种模式,被列为破裂型依恋/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
依恋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之一,并延展到成人心理学领域,基于这一理论所做的各种心理学研究和实验非常多,很多都值得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参考学习一下,不过今天的文章不准备挖掘那么深,只是从这个理论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简单聊聊“父亲”的角色特点 。
也许是因为历史长期的社会分工,也许是因为哺乳动物的生理特征,在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理模型里,妈妈是“首要依恋对象”,而爸爸担当这个角色的比例在不同研究中占5-20%的少数地位 。
而在依恋理论的研究中,大多验证了我们常见的这个现象:绝大多数孩子会把妈妈当做“照顾者”来依恋,因此在心情低落难过,需要得到安慰帮助的时候,会优先去找妈妈 。而爸爸则更多充当了“游戏伙伴”的工作,因此在孩子情绪兴奋开心,需要玩耍的时候,则更倾向于找爸爸互动 。
所以,有时候妈妈抱怨的“你玩的时候想不起来我,难过了不舒服了才想我”,这可能真的是宝宝的天性 。
这当然不是说父亲的角色不重要,在跟踪调研中发现,在父亲-孩子形成依恋安全关系的家庭中,孩子未来社交能力更高,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低 。而缺乏父亲依恋安全的孩子,在未来则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攻击性强等趋势 。而另外一项研究则发现,可以跟父亲构成安全依恋关系的1岁左右婴儿,会更愿意和陌生人进行沟通(相应母亲的安全依恋关系则没有影响) 。
父母双方和孩子的依恋关系还可以形成互补的作用 —— 一方的依恋安全,可以弥补另外一方依恋安全不足的缺失 。
家里的爸爸总是缺位怎么办?
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给爸爸洗脑,告诉他父亲角色有多重要,同时不断给自己减压,告诉自己有没有他无所谓 。这不是阿Q等级的心理安慰,而是来自伊利诺伊州立大学2009年在《家庭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发现 。
这篇论文的研究内容,是观察婴儿脾气和父亲-孩子依恋安全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认为父亲-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会受到孩子性格情绪的影响,如果是家里的宝宝是脾气很差容易哭闹的这种,那父亲的依恋安全就相对更难建立起来 。
【为什么孩子开心了找爸爸玩】这在现实中很常见,相对于妈妈们来说,爸爸往往是更缺乏对孩子的耐心,容易因为孩子吵闹而自己先晕掉的那个 。而在这个研究中有两个有趣的对比数据:
- 苦瓜炒鸡蛋为什么不能吃 苦瓜炒蛋正确做法
- 孩子只长了两颗牙是不是只能吃米糊
- 孩子睡凉席起了疙瘩是怎么回事
- 孩子嗓子痛怎么办 宝宝嗓子痛怎么办
- 夏天给孩子剃光头有助于散热吗
- 男人婚后为什么会变冷淡
- 万家乐燃气热水器为什么不热 热水器为什么不热
- 喝茶用盏为什么别人不能用
- 多大宝宝可以用水杯 孩子多大适合用水杯
- 鸭屎香为什么叫鸭屎香 鸭屎香是鸭屎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