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皮网挺进“百亿美金级公司”的商业逻辑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家零售商能否进入规模化发展的轨道,一般都设定为百亿级的体量 。在PC电商时代,麦考林(已退市)、当当、京东、阿里、聚美优品、唯品会先后在美国上市,这几家电商公司的上市也标志着PC电商时代的终结 。
PC电商时代被认为无法成长新的巨头,消费者从2012年开始花了更多时间在移动终端上 。电商江湖的战火逐渐在移动端兴起,只不过这次的竞争差异化比PC电商时代更为明显,导致各自的商业逻辑有许多让PC时代的老零售和电商人看不明白 。

卷皮网挺进“百亿美金级公司”的商业逻辑

文章插图
消费需求变化和制造业升级成就新一代电商平台
【卷皮网挺进“百亿美金级公司”的商业逻辑】消费需求变化和制造业升级对电商发展的影响,首先第一方面很多人想到的是高品质高消费高单价,认为消费者越来越有钱,所以传统电商低价大促的玩法对这些消费者不适用了;第二方面则想到工业4.0的人工智能制造,认为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制造业的必须全面智能化 。
这些认知在一线城市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整个大的市场环境也确实如此,只是回归到基于零售业的中国市场来看,消费需求的变化更接近于获得“性价比高”的、审美更高的、品质和服务更好的平价品质商品 。这既不是线下因为房地产暴涨导致的高溢价,靠店铺数量规模而成就的所谓“大品牌”,也不是电商平台营销成本同样暴涨之后,又要打折促销低折扣,使得品质缺失的所谓“知名品牌”的库存商品 。
实际上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亦或是唯品会,还是新兴的以导购平台起家的蘑菇街、卷皮等电商新旧平台都基于数据和多年对电商用户的理解,深刻地认识到消费需求变化在这个“平价消费”层面的巨大市场 。
对于已经市值千亿、百亿美金的巨头们的京东、阿里来说,由于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用户数量和平台优势,在战略上更倾向于大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争夺,这也是为什么天猫双11、京东618经常爆出需要品牌商“站队“的现象 。
对于定位于知名品牌特卖平台的唯品会来说,虽然极力向非特卖平台的定位转型,希望能够扭转消费者对特卖平台的印象,加强新品和常规销售的增量 。但由于特卖电商平台早已深入人心,这样的调整显然任重道远 。
甚至不夸张地说,定位调整的周期短则五六年,长则十几年,而且成功概率很低,营销投入还非常巨大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唯品会的战略调整一直未获得资本市场认可,近一年多的股价一直徘徊在12~14美元区间 。
然而,从我国的制造业和品牌层面来看,电商行业并不一定非得求助于国际大牌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本身就具备品质基础 。一方面我们应该对中国制造保有自信,另一方面中小品牌是中国制造的基本面,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经济减速给制造业带来的压力,将会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来消解,这里面本身就潜藏着电商行业的新机会 。
以“平价电商“卷皮为例,从平台商品构成来看,作为基本面的中小品牌支撑了其高速发展的庞大体量,且从导购平台转型的卷皮在2016年获得高达6亿元的投资 。
卷皮的商业逻辑核心在于“平价”?
沃尔玛的”平价“践行在于每次购物都能够保证一个平稳的价格,保证每次购物都不用受到太多促销的影响 。
其次背后是一整套“天天低成本“的运营体系来保障消费者能够获得“天天平价”,为了实现“天天低成本”,沃尔玛开发了全球零售业最好的ERP系统——Retailink(零售链),并在中国落地不断对接中国供应商和培训他们使用该系统,结合流程的优化和来自运营的数据等等,目的是提升中国供应商的系统水平和效率,从而共同实现“天天低成本“的目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