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 , 知乎只能依托自有业务优势积极探索第四条路 。
如今看 , 知乎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Q3广告营收占比降至39% , 而2020年初推出的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业务Q3收入达2.784亿元 , 同比增长511.9% , 且以34%的营收占比成为重要的增长引擎 。
这恰恰说明 , 知乎以内容为驱动来做用户和商业增长 , 其价值正逐渐被市场所认可 。
“钱”途几何?
张一鸣曾信誓旦旦表示 , “传统意义上的问答基本都是社交模式 , 存在很多的问题 ,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人工智能和算法可以解决的 。 ”
然而 , 字节跳动攻势最猛的2018年 , 恰好是知乎增长最快的时候——这边悟空问答10亿补贴创作者并砸重金挖知乎大V , 那边知乎用户数增长超过 100% , 注册用户飙升至近 2 亿 , 回答总数突破 1 亿条 。
背后原因不难理解 , 社区基因和创作氛围的巨大差异会决定创作土壤 , 也就是俗话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 , 生于淮北则为枳” 。
所以 , 知乎凭借十年间积累的核心用户和内容壁垒 , 连字节跳动都未能撼动 。 如何开发这座文字富矿 , 直接决定着知乎商业化的天花板 。
一开始 , 知乎恰饭的姿态过于谦卑——自2013年“知乎日报”上线到2016年“值乎”、“知乎Live”、“机构账户”等产品上线 , 才半推半就上线原生广告系统 , 加强广告营销方面布局 。 彼时(2016年) , 周源对待商业化的态度还是:“很多人老是问我们怎么商业化 , 我很烦 。 于是我就带着一个团队做了一个商业化的东西(值乎上线) , 不就赚钱吗 。 ”
直到2018年 , 知乎才正式从公司层面重视商业化 , 付费会员(盐选)真正发力是2019年Q3 , 至于商业内容解决方案业务直到2020年下半年才规模化运营 。 所以 , 知乎在招股文件中只披露了2019、2020两个财年的业绩 。
不过 , 知乎商业化虽然起步晚 , 但陆续在短视频、短信息流、电商、直播等风口徘徊——它一直在积极面对社区向平台转型过程带来的阵痛 , 试图通过改版来平衡社区与平台属性之间的冲突 , 找到自己最舒服的赚钱方式 。
有一句特别烂俗的话“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 这套用在现阶段知乎商业化的探索上恰如其分 。
2019年 , 为了拉动付费会员业务的增长 , 知乎官方真把“分享刚编的故事”做成了一门好生意——有兴趣去翻翻知乎会员“故事”页面就会发现 , 网络文学如今已成功嫁接在知乎上 , 去年七月荔的《洗铅华》出圈之前 , 《宫墙柳》就带火过一阵在知乎追网文、写网文的热潮 。

文章图片
图5/5
不仅如此 , 平台上不乏月入数十万的创作者 , 比如《完美谋杀:一位老刑警笔下的7个真实重案故事》作者据报道单月最高收入超20万元 。
表面看 , 前有番茄、飞读、七猫、米读等免费阅读平台 , 后有阅文集团、掌阅科技、平治信息、中文在线等付费平台 , 知乎似乎并无竞争优势;实际上 , 知乎创作者基于学历和知识储备能够产出高质量的网络文学作品 , 且高素质用户对各种文学形式接受度更高 , 使得整个平台的创作氛围更包容 , 毕竟知乎网文大部分胜在脑洞和文笔 , 很多故事构思精巧 。
这种特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乎网文内容的特性 , 当网文业务融入会员商业化框架中后 , 既能为创作者带来新的变现机会 , 也能增加用户的粘性 。
另外 , 知乎去年网文业务推广的窗口期 , 刚好赶上阅文与作者群体情绪对立最强烈的阶段(55断更节) ,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外部作者流向知乎平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