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宇副教授也提醒说 , 元宇宙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新可能的同时 , 也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 。 正如《经济学人》杂志刊发的文章称:“通过使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虚拟角色和计算机生成的栩栩如生的影像 , 元宇宙会进一步消除人类线上和线下生活的边界 。 ”也就是随着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边界的消融 , 人们将承受这种看似没有极限的消融所带来的交往压力 。 对于适应互联网技术引发交往焦虑的当代人来讲 , 元宇宙势必将增加这种焦虑 , 进而对人的精神世界持续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
可以想见 , 元宇宙中极致化的沉浸体验可能会让人们产生现实与虚拟的混乱情绪 , 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 , 进而对人们产生持久的负向心理影响 。 在“网瘾”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 , 人们有理由对元宇宙可能带来的“虚拟致死”保持警惕 。 人类因为交往产生意义 , 交往过载会造成意义的泛化 , 导致人对自我价值的虚空感 。 如果遵循这个逻辑深思下去 , 元宇宙中的虚拟交往会进一步加重人对人本身存在意义和价值的不确定感 , 有学者批判 , 元宇宙可能会带给人类交往的深度内卷化 。
此外 , 从时间角度看 , 当人们将现实时间不断挪用为元宇宙的虚拟时间 , 必然导致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对于时间的争夺状态;从空间角度看 , 元宇宙虚拟空间不断侵蚀人们的现实空间 , 也必然会造成人们对空间感的迷茫 。 人本质上是一个受限的时间存在物和受限的空间存在物 , 而元宇宙很可能将人的现实肉身与数字肉身带入一种矛盾态 。 胡振宇副教授说 , 元宇宙作为一种所谓未来的平行空间 , 其商业价值当然可以去尽情想象 , 但是人们要对其可能带来的交往陷阱保持审视和警觉 。
元宇宙 , 是概念还是未来?
技术渴望新产品 , 资本寻找新出口 , 用户期待新体验 , 这是“元宇宙”概念在今年大爆发的主要原因 。 不少国际知名咨询企业看好元宇宙的未来 , 如彭博行业研究报告预计元宇宙将在2024年达到8000亿美元市场规模 , 普华永道预计元宇宙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1.5万亿美元 。
沈阳教授归纳说 , 如果VR、AR应用 , 具备社交性、开放性、经济性、分身性等可以称为标准版元宇宙应用 , 如果所有属性都具备 , 而且还有触觉、温度感知等多种器官体验 , 可以称为高配版元宇宙应用 。 目前标准的元宇宙应用层级 , VR、AR、裸眼3D等应用 , 2021年全球设备销量在1000万套左右 , 现在包括天津在内的城市都有一些VR、AR体验馆 , 还没到大众普及的阶段 , 但是在医疗、教育领域都有非常多的应用 。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也了解到 , 虽然元宇宙还处于概念期 , 但是打着元宇宙旗号的套路与骗局已经有滋生的苗头 。 一些知识付费项目甚至把元宇宙包装成未来科技的唯一出路 , 仿佛谁没上这趟车 , 就要被时代所抛弃 , 以贩卖焦虑的方式推销所谓的网络课程 。 有关元宇宙概念的书籍从几十元到上百元 , 销量可观 。 “对待新鲜事物 , 我们需要保持好奇心 , 因为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 同时也要保持必要的警戒心 , 不能人云亦云 , 盲目跟风 。 警惕商家的套路和骗局 。 ” 翁仲铭副教授提醒说 。
“元宇宙目前是概念的意味更多些 , 基础硬件亟待升级 , 不能说没有 , 但是绝不能说马上实现 。 ”天津2037VR连锁体验馆负责人陈先生坦言VR的主流游戏已经推出很多年 , 但一直没有更新 , 差不多两年时间都没有出新的作品 。 新鲜感少 , 用户体验也会减少 。 目前市面上好玩的VR游戏只有二三十款 , 但并没有一款像手游LOL、王者荣耀这类耐玩的游戏 。 “我们经营VR体验馆来玩的基本都是新客 , 首次体验还可以 , 但玩第二次、第三次的用户非常少 。 ”陈先生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