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有客来,载笑载言,先迎进屋,请客脱鞋坐炕上歇,接着端来一碗开水,放在炕边 。寒暄之间,主人不时递与客饮 。
若是贵客,开水里再加一勺白糖 。如果家里没有开水,便去邻家借,白糖一般家里都是没有的,得去有钱人家里借,好在这样的贵客不多 。
无论客是路过,或专门来走亲戚,一碗开水是常礼 。若走亲戚,叙话之后,主人再去厨下置办饭菜,正式场合还要有酒 。家家如此,村村如此 。
那年代人们平日喝的,都是井里压出来的凉水,每天做晌饭时灌一电壶开水,非必需绝不轻用,冬天要用也得省着用 。喝开水是一种优待,只有体弱的老人、生病的人,以及客人才得享有 。
不管客人喝不喝,先端来一碗开水,哪怕在旁边放着,唯有这样,客方有为客的尊严,主也显得热情有礼 。村落人家,宾主之际亦有现世的华丽 。
一家之客,即是一村之客,去借开水,没有不连忙给的 。邻人见了客,就是不认识,也都含笑致意,问寒问暖 。
这朴素的待客之礼,与乡间诸多风俗,后来皆告式微,来走亲戚的客人,大多随身带着自己的杯子,开水和白糖早就不稀罕了 。
——《一碗开水》(三书)
佳客来访,蓬门喜开
/ /
《客至》
杜甫
喜崔明府相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
/ /
杜甫此诗一看即知作于卜居成都草堂期间,据考证,确系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 。题下小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就是县令,杜甫的母亲姓崔,崔明府乃其舅氏,未必是亲舅,也可能是以姓氏相攀的泛称 。从字里行间满溢的欢喜,以及款曲融洽的氛围可见,崔明府与杜甫关系亲密,诗中绝少客气之辞,颇多真率之趣 。
公元759年冬,数月颠沛流离之后,杜甫携家人来到成都,在严武等朋友的帮助下,翌年春夏之交,于浣花溪水水西头,草堂落成 。茅屋占地约一亩,旁有一株高大的楠树,庭中有水井,前方不远有个池塘,杜甫还在茅屋周边栽种了好些果木,又另辟空地作菜畦和药圃 。村居地僻,国事日远,他在《为农》诗中说:“卜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经历了仕途转徙,天涯漂泊,此时的他与其说是个农人,不如说更像个隐士 。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首句不仅音韵美,春江水涨,还让人感到在水一方 。隔一条河,已觉两乡,何况四面茫茫,经时无客 。茅舍周围僻静,这里住着隐者,有人也等于无人,故有群鸥日日来 。“但见”二字,微露寂寞,亦愈形高旷 。客不常来,主人亦不轻易延客也 。
没有客来,花径也就无需勤扫,一夜春雨,许是落红满径 。因为君来,喜出望外,连忙扫花径,开蓬门 。“蓬门今始为君开”,读之如闻空谷足音,益见两人交情之深 。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这是写待客,仅一笔带过,如题所示,豪兴乃在客至的欢喜 。地僻市远,家贫酒薄,菜肴欠丰,此乃谦词,亦是实情,款斟劝饮之语,更觉亲切诚朴 。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末联峰回路转,村趣盎然 。主客二人酒意渐酣,杜甫骤尔征询客人:“要不把邻翁也叫来共饮?”于是高声唤邻翁过来喝酒尽兴 。落句有致,在“隔篱呼取”之姿 。陶渊明诗“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正此村居饮酒之乐 。

文章插图
- 恭维意思 恭维造句
- 我讲方面我还要继续造句 继续造句简单一点
- 究竟怎么造句? 用究竟怎么造句
- 什么 像什么造句 什么像什么造句大全
- 用尺寸之功造句 用大功告成造句简短的
- 财帛宫无主星仍然富裕 盖茨财帛宫无主星
- 格外和格外造句 格外造句子
- 1~8月外贸仍然负增长
- 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造句怎么造?
- 只要什么,什么就什么造句子 要是什么就什么造句子简单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