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马山和马鞍山 风水中的马山长什么样


【风水马山和马鞍山 风水中的马山长什么样】
余姚陆埠以东的五马山,北与姚江北岸的龙山、凤凰山一江之隔;南连群峰,是巍巍四明山脉中的一段风景 。远眺五马山岗,恰似五马奔腾,山因此得名 。五马山下,有“三山护平原,一江临其中”之说 。祠堂根就坐落在这块风水宝地之上 。当然,在村民的眼里,五马山只是“面前山”而已 。村以祠堂得名,祠堂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为李自立之孙李仁仲所建,曰“敦本堂” 。

风水马山和马鞍山 风水中的马山长什么样

文章插图

据《慈溪李氏宗谱》(以下称《宗谱》)记载,公元十三世纪,李光的曾孙李自立因避战乱自五夫来到慈溪县石台乡五马山下,一眼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李光何许人也?据《宋史.李光传》,李光,字泰发,为唐太宗李世民十六世孙 。南渡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力主抗战,与秦桧发生冲突,遭打击报复,一再贬谪,远徙海南 。李光是南宋的四大名臣之一,他历官三朝,刚正不阿,屡建功勋,因此卒谥庄简 。


自李自立定居五马山下后的几百年里,除祠堂跟外,随着子孙繁衍,周边又陆续有了九四房、黄浦桥、俨七房、老八房、朝东屋、樟树下、大门头等自然村,因这一带自古属于慈溪县石台乡十九都,因此泛称为“十九都李家” 。当年,宋理宗赵昀敕赞李氏家族“衣冠朝像,科第传家,簪缨继世,忠孝和友,子孙永传 。”十九都李家继承了李光耕读传家的传统,700多年来,贤达辈出 。据《宗谱》记载,仅明清两代就出了庠生(包括国学生)281人之多,其中不乏举人、进士 。从此,五马山下成了人文渊薮的地方 。


李氏宗祠历经四度大修,民国初年,二十二世孙、时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的李思浩再次发起重建 。据《宗谱》记载,祠堂坐北朝南,与五马山遥相呼应 。它南有照壁、藻池,头门外有石狮、旗杆 。以头门为中轴线,依次为仪门、中厅、后堂,其中仪门、中厅均有两厢 。围墙外东西两弄的两侧,前面为建筑,分别是聚义轩和招待室,后面是菜园 。祠堂占地八亩,规模宏伟,气势磅礴 。


在“破四旧”的年代里,祠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李氏祖先的神像、牌位付之一炬,牌匾被搬走改作床板、门板 。诸多建筑先后被用于学校、大会堂、轧米厂、生产队仓库和拖拉机房,以后又陆续被改建、拆造 。今天,只有在老人的指点、比划下才勉强了解当年祠堂的大致轮廓 。倒是仪门的残壁还在,现作为老年活动室的南墙 。陪我实地察看的敦本堂信一房李迅,特地让我看了双扇大门之上的门额,“木本水源”四字还十分清晰 。


“木本水源”是成语,意为树的根本,水的源头 。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当然,作为李氏祠堂仪门上的门额,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宗谱》说,“(李自立)艰于嗣息,以妹之子沈氏为后 。”原来,李自立无嗣,他领养了沈师桥的外甥沈硙作为螟蛉子 。沈硙即为十九都李氏二世 。因此,“李”字木为上,是根本,而“沈”字是三点水,是源头,饮水思源,恰到好处地把“沈”姓隐在祠堂仪门的门额之中 。所以,六世祖李筠在成化十五年(1479)《重修家谱序》中又说,“为人后者不没其先,仁伟之所以仍李姓也;为人子者不忘其亲,沈李之所以同一宗也 。”


乐善好施是五马山下的传统习俗 。“人皆仰之”、“普济苍生”等古匾告诉我们,其中的故事要追溯到十三世纪一座与李氏有关的古庙 。古庙称郭姥庙,有前后殿各五间,两殿之间以廊屋相连,形制特别,现为余姚市文物保护点 。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相传有郭氏者,在宋元间轻财好施,为乡里所倚赖殆数十年 。至有以姥称之者,久之遂逸其名 。元延祐二年,李扦建庙以祀之,颜其额曰郭姥,且以名渡焉 。明崇祯十年,大理卿李一鹏重修 。国朝光绪四年又修 。”李一鹏为敦本堂信六房子孙,天启五年(1625)丑乙科进士 。历任四川道御史、长庐巡盐御史、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左通政、南京大理寺正卿 。“平生果毅廉直” 。《光绪志》和《宗谱》均有其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