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大埔罗氏祠堂 梅州大浦田祠堂风水


“我来到这个世上,并不是为了探索什么生命的意义,更不会对这个深奥的问题发表长篇大论,我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我做到了我想做的事情,而且我一直是尽力而为,所以我很满足,没有遗憾 。”
—— 李光耀


提到梅州,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可能是它跟客家人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也有可能是那里别具一格的客家围屋,如花萼楼;也有可能是那里涌现出了许多历史名人和商界传奇,如政治奇才李光耀,世界华商第一人张弼士,抑或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帅叶剑英,等等 。


梅州大埔罗氏祠堂 梅州大浦田祠堂风水

文章插图

01 客从何处来
那客家人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人生的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
那么客家人是谁?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相反,他们起源于中原汉族,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 。作为一个群体,客家人可以被称为一个民系 。顾名思义,客家即“客而为家”,他们是历史上多次大迁徙的见证者,远离了自己曾经的故土而定居,才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说到这一点,当然要提到客家人的迁移历史 。从大的历史事件来看,总共有三次大迁移 。(也有不少研究学者说有五次大迁移,这里我们以主要的三次迁移展开 。)


第一次迁移:汉人南迁可追溯至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之后,中国南北分裂、政权更迭不断,华北地区长期处于割据战乱之中 。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促使许多中原居民南迁 。南迁的汉人逐渐演化出了不同的语言和习俗,主要分为湘语系和闽语系,分别分布在今湖南和福建境内 。第二次迁移:“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局势再度动荡不安,因战乱流亡的中原士庶堪比“永嘉之乱” 。南下的中原汉人挤压了客家先民的生存空间,再加上黄巢起义席卷长江中下游,客家先民不得已再次踏上了南迁的旅途 。这个时候是新移民挤占了老移民的生存空间,老移民第二次迁移 。这一次,他们转移到了丘陵连绵不断的闽粤赣边界 。定居在贫瘠又偏僻土地上的客家人,迎来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 。客家人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生产工具为该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同化畲族土著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后来北方汉人的自我意识 。已经习惯了四处闯荡的客家人此后扩展至粤东粤北,并以嘉应州(今梅州)为大本营,继续向其他地区扩散 。第三次迁移:在珠三角商贸水平提高之后,很多客家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开始走出深山,在珠三角地区从事商业活动 。这些人形成了当时广东三大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人集团之一——客家帮 。明末清初广西四川等地招人垦殖,则促进了客家人的西向迁移;清朝从反清的郑成功后人手中收复台湾之后,嘉应州的客家人便有一部分迁去台湾生存;战乱年代还有部分客家人选择漂流至南洋等海外地区谋生 。至此,客家人的足迹便不仅仅在中国地区了 。


梅州大埔罗氏祠堂 梅州大浦田祠堂风水

文章插图
从上图可看出,客家人分散在许多省份和地区 。


02 崇文重教
客家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客家文化到现在,我们能从客家文化中学习和获得什么?
客家文化的文化特征具体可以从其宗族观念、房屋建筑及饮食文化上寻得痕迹 。他们以传统宗族家训作为处世原则,以祖训家规律约言行,把“崇文重教”作为宗族社会群体发展的基本路径 。客家人重本溯源、崇古的价值取向与浓厚的宗族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崇拜祖先、寻根报本的浓厚感情 。联宗,修建祠堂和编修家谱联合共同血统的宗族人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主要表现在:客家话、祠堂,也体现在其民居上——客家围屋等 。客家话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一个民系得以维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便是语言,客家话也是作为客家人身份的认证 。客家围屋,有聚集群居的特点,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来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