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艺术的关系 《在哲学与艺术之间( 六 )


“既然哲学本身什么也创造不了,那它除了对某些事物进行反思之外又能做些什么呢?于是它便对永恒或是历史进行了反思,而它本身则不能再进行运动了 。”哲学家不是反思者,是创造者,而这种创造就如汤因比所说,是游牧者,“游牧者是那些不移动的人(因为他们拒绝走开,所以他们变成游牧者) 。”哲学家创造概念,哲学家在千高原上游牧,所以哲学的风格就是概念的运动,当语句赋予概念以生命,它所生成的便是“一种独立的生命”,独立而具有个性化,它是时间,是事件,是行动,“一股气流,一阵风,一天,一天中的一个时刻,一条溪流,一个地方,一个战役,一种疾病,都有一种非个体的个性 。”所以这种非个体的个性就是在生机论中构成符号和事件,引用莱布尼茨的观点,最动人心弦的莫过于那些似乎是静止的东西的不断运动,也就是“一个旋转成褶皱的粒匣子的舞蹈”——褶皱,有差异的褶皱,个性的褶皱,运动的褶皱,开放的褶皱,“没有褶皱相同的两个东西,没有褶皱相同的两块岩石,同一事物也没有规则的褶皱 。”所以,褶皱无处不在,在单子的世界里,当一小部分被照亮,世界就折叠进每个灵魂之中,“人民,总是一种新浪潮,总是社会织物上的一种新的褶皱;作品,总是新材料所特有的皱起 。”
褶皱是开放的,是创造性的,是无处不在的,也必将是一种阻止闭合的整体,而更重要的是,莱布尼茨给予了谓语一种“断然的行动”意义,它是一个属性,一个事件,当谓语是“断然的行动”时,主语的概念也必将被修正,主谓的结构也将被革命,而文体向着三极伸展:概念或新的恩考方式,感知或新的观看和理解方式,情感或新的体验方式——德勒兹说:“这是哲学的三位一体,哲学犹如歌剧,需要这三者‘产生运动’ 。”运动改变了时间,改变了历史,改变了状态,也改变了政治,在生成的世界里,戈达尔在“只是影像”中说着结巴的话,福柯在主体化中“劈开事物,劈开字词”,莱布尼兹在无处不在的褶皱中让粒匣子舞蹈,而德勒兹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找到了可能的、半偶然的、量的机制:“人类的唯一机会在革命的生成之中;只有革命的生成能够避开耻辱,或是对不可原谅的事物作出回答 。”
《在哲学与艺术之间(全新修订版)》读后感(四):Time-Image,Desiring-Machine and Flow Philosophy
如果把这本书当成德勒兹的导读来看,那么心里会想,这本书怎么那么多哲学名词,社会学概念,一点都不好懂 。虽然是一本访谈录,但遣词造句简直和实验艺术没啥区别,理解起来是很费劲的 。
拿着这本书,新年的时候,来来回回跳着看,里面有很多内容其实看标题还挺有兴趣的 。比如:关于时间—影像,关于《反俄狄浦斯》的访谈,生命作为艺术品,关于哲学等等 。但是我想大概是被标题给骗了,虽然是修订本,但依然读起来有很多不顺畅的地方 。带着三个问号???不能说是《哲学与艺术之间》,至少翻译要顺畅才对,不是吗?
作者:(法)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标题:德勒兹访谈录译者:刘汉全 出版年:2020年4月页数:248定价:58.00装帧:平装ISBN:9787208163485
带着问号来谈谈两个标题,一个是反俄狄浦斯,一个是时间—影像 。
先来说反俄狄浦斯 。简单来说就是反弗洛伊德,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自恋、阉割三角理论发展到底,于是精神分析就变成了裂素分析 。因为有了弗洛伊德所以我们背负上了枷锁,成为了精神心理病人 。那么这层枷锁是不是我们要背负?德勒兹认为不需要 。于是德勒兹与伽塔利合作了《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上卷《反俄狄浦斯》以及下卷《千高原》 。这本书正如福柯在序言中写道:“如何避免成为法西斯主义者,即便而且特别是当你自信是个革命战士的时候?如何从我们的言语、行为,我们的喜怒哀乐当中去除法西斯主义?基督教道德家寻出了深藏在我们灵魂之中的肉体踪迹 。德勒兹和伽塔利,就其所为,则是在身体中追踪法西斯主义的蛛丝马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