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作者 是哪一个朝代的人( 四 )

  
昔者瓠(hù)巴鼓瑟 , 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 , 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 , 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 , 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同“耶”)?安有不闻者乎?  
古有瓠巴弹瑟 , 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 , 伯牙弹琴 , 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 。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 , 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 。宝玉埋在深山 , 草木就会很润泽 , 珍珠掉进深渊 , 崖岸就不会干枯 。做善事(难道是)不能累积(的)吗?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 , 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 , 终乎为圣人 ,  真积力久则入 ,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 , 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 , 人也;舍 之 , 禽兽也 。故书者 , 政事之纪也;诗者 , 中声之所止也;礼者 , 法之大分 , 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 , 乐之中和也 , 诗书之博也 , 春秋之微 也 , 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 , 入乎耳 , 箸乎心 , 布乎四体 , 形乎动静 。端而言 , 蝡(rú , 同“蠕”)而动 , 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 , 入乎耳 , 出乎口;口耳之间 , 则四寸耳 ,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 , 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 , 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 , 以为禽犊(dú)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 , 问一而告二谓之囋(zá) 。傲非也 , 囋非也;君子如向(通“响”)矣 。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 , 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 , 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 。真诚力行 , 这样长期积累 , 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 学到死方能后已 。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 , 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 。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 , 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 , 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 , 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礼经》敬重礼仪 , 《乐经》讲述中和之声 , 《诗经》《尚书》博大广阔 , 《春秋》微言大义 , 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 , 是听在耳里 , 记在心里 , 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 。一举一动 , 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 , 都可以垂范于人 。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 , 相距不过四寸而已 , 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 , 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 。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 , 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 , 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所以 , 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 , 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 , 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 , 诗书故而不切 , 春秋约而不速 。方(通“仿”)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 则尊以遍矣 , 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