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点很重要——1937年初,皮公亮的父亲皮宗石调任省立湖南大学校长,他们一家人当时就搬离了珞珈山,假如街道口的武大牌坊是在1937年建的,那么皮公亮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能经常见到这座牌坊,也就不可能对其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了 。因此,1937说显然是不可信的 。
据此,我个人认为,从情理上说,在正常情况下,一所大学不会等到自己的校门牌坊被毁5年之后才进行重建 。再结合我自己对本校校史的研究,1932年,武大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程落成之后,由于当时国难深重,财政紧张,学校的建筑经费曾一度断绝 。直到1933年底,武大才筹措到了足够的经费,正式开启了新校舍二期工程建设 。因此,从武大珞珈山新校舍的建设周期上来进行分析,街道口牌坊的重建也是最有可能发生在1934年 。
澎湃新闻:位于武昌街道口的老牌坊当时兴建在武大校外的意义何在?
吴骁:当时,武昌老城外多为荒郊野岭,今天武昌地区的主干道武珞路-珞喻路一线,当年只有一条非常简陋的碎石路,但也已经是从武昌市区往东出城的主要通道了 。国立武汉大学当年在武昌郊外选择新校址时,前两次的选址方案(洪山、卓刀泉)均紧贴这条交通要道,但最终还是定在了珞珈山北麓,稍稍偏离了这一交通干线 。因此,为了加强珞珈山校园与武昌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武大便函请湖北省政府建设厅修筑了一条从街道口这个交通要地通往珞珈山的专用道路,全长1.5公里,由时任校长王世杰将其命名为“大学路”(现名“珞珈山路”) 。
于是,在连接武昌东郊主干道的这条次干道已经贯通的前提下,在两者交叉的路口设置一座牌坊,显然首先是要起到一个“指路牌”或者说引导标志的作用,即告知那些来到街道口的路人——只要循着这个牌坊所指示的方向拐弯进入大学路继续前行一段路程,就能抵达“国立武汉大学”校园了,这便是它的主要功能与意义所在 。
说到这里,顺便澄清一个问题,由于街道口的这座“国立武汉大学”牌坊离武大校园尚有一定的距离,长期孤悬在校园之外,后来又逐渐被各种城市建筑所包围,一般人士往往会生出这样的猜测(我本人过去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座牌坊与今天的武大校园之间的大片土地,包括劝业场、广埠屯一带,在过去大概都曾属于武大,只是后来慢慢地被众多校外单位和居民所占据,所以武汉大学的正大门才不得不从街道口一直“后退”到现在这个地点 。然而,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 。
事实上,当时的“大学路”是一条市政道路,而非武汉大学的校园道路,其沿线两侧的土地绝大多数一开始都没有被纳入武大校园范围内 。后来,在珞珈山新校舍的建设过程中,武大校园的西南边界才逐渐从今天的李四光塑像附近扩展到今天的八一路正大门附近,进而将“大学路”的北段纳入校园,但也到此为止了,至于“大学路”的南段,自始至终都不是武大的“地盘” 。也正因为此,这条路段才逐渐被社会各界人士开发利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劝业场社区 。
澎湃新闻:武大老牌坊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何在?
吴骁:单纯从建筑上来讲,街道口的这座老牌坊可能并无多少出彩之处,而且其目前所处的周边环境更是杂乱不堪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显然具有极高的象征、纪念意义和文物价值 。
首先,这座诞生于86年前的牌坊,与武大校园内其他建于同一时期的老建筑一样,共同见证了当年的“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一带开疆拓土、辟山建校、艰苦创业,最终将一片荒凉冷僻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一座气势恢宏、风景优美、享誉全球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可谓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中的重要物质遗存与精神载体,也是今日武大的一份珍贵历史遗产,这种象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
- 大学生如何面对择业就业创业
- 成都大学生怎么加入创业孵化园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应该如何提问问题
- 灵活就业医保一年一交还是一月一交2022武汉
- 武汉中考怎么复查分数2021
- 天津市大学生求职创业补贴怎么办
- 浙江大学生创业补助怎么申请
-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怎么样的企业家精神
- 大学生创业项目十大排行榜
- 如何理解创新创业者 如何理解创新创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