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牌坊门是哪个门( 三 )


另外,该牌坊背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也昭示着当时的武汉大学努力迈向学科门类众多的综合性大学的坚定决心与曲折道路,尽管时过境迁,这六个字与武大今天的学科格局已不尽相合 。它所代表的坚定不移走综合性大学之路的发展理念与奋斗精神,本身是弥足珍贵、永不过时的,与牌坊正面的“国立武汉大学”之校名可谓相映成辉 。
澎湃新闻:您对保护武大老牌坊有何呼吁和建议?
吴骁:对于建筑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作为外行人士,我不敢随意妄言 。不过,从一个普通的武大校友和武汉市民的身份出发,我也不妨简单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长期以来,一直都有一些武大师生校友提出要将街道口的这座老牌坊整体搬迁至武大校园内的某个地方,如此才更加便于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 。单纯从感情的角度来看,这种珍视和爱护本校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心愿与想法当然是值得充分肯定与尊重的,然而,不论于法、于理,这样的建议都是行不通的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具体规定,作为“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属于“不可移动文物” 。顾名思义,此类文物原则上必须实行“原址保护”,只有在碰到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比如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的极端情况下,才能实行“迁移异地保护”,就“国立武汉大学”牌坊目前的处境而言,很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必须迁移的那一步 。
事实上,任何一处“文物建筑”,其价值都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而且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一旦剥离了这种固有的周边环境,其作为历史文物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甚至丧失殆尽 。武昌街道口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当然也是如此,不管我们把它迁移到武大校园的哪一个角落,都会彻底改变其“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性质,也会令其完全丧失它所承载的所有历史意义与价值,更不用说这样做也会严重违背相关法律规定 。
总之,从兼顾法律与事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完全应该让这座86岁高龄的老牌坊继续、乃至永远驻留在武昌街道口,至于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妥善保护,并切实整顿好其周边环境,大可见仁见智,集思广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