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应该怎么安排


在《孟子.滕文公下》有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
这段古文意指古时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会受到整个古代社会的唾弃;而今看来,可谓陈腐 。
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陈腐婚嫁理念逐渐的被时代所抛却,但这其中的精华部分却得以保留,并流传至今 。

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应该怎么安排

文章插图
【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应该怎么安排】保留的精华意指:「父母对儿女婚姻进行考察,并提供建设性意见,切身的帮儿女把关 。」
父母既然是对儿女婚姻大事的考察、把关,那么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就显得尤为关键,这关乎适婚男女未来的婚姻走向 。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适婚男女都需要重视此次家长见面,切不可马虎大意 。
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有什么讲究?或者说该注意什么?对此,可参考如下3点:
见面礼仪:展现家庭素养,塑造良好形象;
见面习俗:尊重双方习俗,延续良好传统;
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谨慎并不多余 。
01 见面礼仪:展现家庭素养,塑造良好形象
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家庭来说,礼仪不仅仅体现个人的素养,更能彰显所在家庭的素质 。
正如《春秋左传正义》所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
自古以来,在我们华夏大地一直盛行礼节之道,从整个社会到家庭都遵从“礼尚往来” 。而对于我们“小家”来说,体现“礼仪”更是一种习惯 。
尤其在关乎儿女婚姻大事的时候,礼仪的味道就更浓了,其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在古时尤为盛行 。
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繁琐的“婚嫁礼仪”逐渐简化,这也是我们时代的进步 。
对于这些自古传承下来的礼节,现今也是有所保留和演变的,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见面礼仪」 。
1、着装:家长在见面之前应该仔细地考量自己的着装,你的着装是否得体,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为你们的家庭加分 。我们之所以如此考量,绝不是因为“攀比”,而是出于对这次会面的重视 。(注:建议挑选喜庆又不失个人风格的装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
2、介绍:在进行介绍时,最好由子女进行介绍 。在介绍时,需要注意陈述的时间宜短不宜长,言语宜简不宜繁,最为关键的是避免厚此薄彼 。有些家长会问:“为什么要孩子介绍,我们自我介绍不好吗?”当然可以自我介绍,但是需要知道,你们之所以有这次会面,正是由于孩子们的相爱所促成的,由他们进行介绍,比较妥当 。
3、称呼:对于这一点大家最关心的地方无非是:是否可以称呼对方为“亲家”?对于这个称呼,我们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尽量不要提 。因为太过唐突,你们之间还没有熟络,最为关键的是儿女的婚事还没有得到双方一致的肯定 。
4、用餐:我们会发现一般父母辈都会特别注重“餐桌礼仪”,更深谙此道的重要性;而子女们却不是很注意,一是因为小辈的缘由,二是无所顾忌 。所以,子女们在进行用餐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翻盘子”、“挑食”、“狼吞虎咽”,亦或者忽略照顾长辈 。
5、迎送:家长见面时,主人(宴请人,一般意指男方)先表示欢迎;告辞时,待客人先告辞再进行送别 。在这里有送别有两种情况:其一,相谈甚欢,对孩子们的婚事表示肯定与支持,此时你可以尝试亲切的方式表达下次会面的意愿;其二,没有谈妥,对孩子们的婚事没有明确的支持,亦或者表示反对,那么在送别时,需要侧重的强调孩子们的意愿,并以礼相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