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吧 不爽网络语( 二 )

网络吧 不爽网络语
文章插图
自由的幻影 Le fant?me de la liberté (1974)
如今互联网语言的最大矛盾,可能是网友们日益增长的阴阳怪气之情,跟流行语迭代的速度跟不上这种表达需求之间的矛盾 。至于大家喊了很久的信息过载,不过只是这种矛盾得不到解决的一种代偿效应而已 。
语言承载情绪,同时又进一步激发情绪,这就是在网上通常吵不出任何结果,最后只能删帖、拉黑或者不了了之的原因 。但我们的语言本身又是严重枯竭和扁平化的,尤其是在这个流行词乏味得像复读机、敏感词和禁忌却又越来越多的时代,一个普通人希望在线上毫无顾虑地聊点什么,可能性其实相当渺茫 。总之,在一个表达受限的环境里,反讽是普通人唯一还能用得上的语言暗器,只不过我们通常用它来互相攻击 。

网络吧 不爽网络语

文章插图

网络吧 不爽网络语

文章插图
玩乐时间 Play Time (1967)
二、“我对你的无语,可以填满整个宇宙”如果你不是那种精通互联网黑话的十级语言学者,就一定会在上网冲浪的过程中经历一些“这是在说什么”的心路历程:
同一个笑眯眯表情包,可以同时表达开心、呵呵,以及“好气哦但我还是得保持微笑”;一个问号或许是普通提问,但三个问号连用就变成了“你听听自己说得是人话吗”;“啊对”的意思是“没错”,然而“啊对对对”的意思却是“一个字都不对”……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
为什么互联网反讽体越来越难懂、越来越绕?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当代语言博大精深,而小圈子和黑话又实在太多,但另一方面,还是来自于文字交流本身的缺陷 。
网络吧 不爽网络语

文章插图

网络吧 不爽网络语

文章插图
我的舅舅Mon Oncle (1958)
2005 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认为,文字型讽刺因为缺乏表情、语气和现场情境等线索,接受者经常会有理解偏差 。为此,人们不得不用加粗、斜体、emoji、空格等等方式帮助传递 。
而一项针对 Twitter 上标注了 #sarcasm(讽刺)标签的研究也提到,这类推文经常使用更为夸张的感叹词,或者“积极措辞搭配消极情况”的反差组合(这其实也是幽默的基本套路),久而久之就成了 meme 和梗 。有些研究甚至认为,讽刺性推文会比其他内容的措辞更加“积极” 。这就意味着,那些看上去毫无攻击性的 emoji 或虚拟角色越可爱,被做成阴阳怪气表情包的可能性反而越大,因为冒犯效果比单纯的辱骂更悠长 。
网络吧 不爽网络语

文章插图

网络吧 不爽网络语

文章插图
一九八四 Nineteen Eighty-Four (1984)
最早提出“解构”一词的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认为,解构的本质和责任是“对抗非正当的教条、权威与霸权” 。当你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空前渺小,解构就有了意义,它可以带着我们的反对和轻蔑消解一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刺破那些宏大的,挑战那些不被允许的 。
在这个共识之下,反讽作为一种结合了图文、解构和讽刺的高语境文体,不仅带着文字游戏般的机智,还能令使用者获得一种“暗号对上了”的趣味 。如果你点开一条微博,能在五秒之内判断出整个转发链里谁是友军、谁在反讽、谁是跟风玩梗、谁又在假扮反串,恭喜你,你掌握的不仅仅是阴阳怪气学,同时也是整个中文虚拟世界里最形而上又最下沉的部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