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梦袭人 穿越红楼之花香袭人( 三 )


二、编校者造成的“误引”
《红楼梦》早期抄本、刊本,本来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的编校本为便于读者阅读,给书加上了标点,本来是好事 。但是一些不妥当的标点,却意想不到地让《红楼梦》当了“误引”的“背锅侠” 。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有一段文字,书中是这样标点的: 宝玉进去,也不拜洛神之像,却只管赏鉴 。虽是泥塑的,却真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 。
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 。这里用了两处引号,很明显是为了表示两个句子都是引用原文 。但是查曹植《洛神赋》,相关的表述却是这样的: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
很明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确实是引用的原文,但是“荷出绿波,日映朝霞”却不是引用原文,而是对原文意思作了高度的提炼,属于化用 。既然这样,“荷出绿波,日映朝霞”在书中就不能加引号,呈现出来应该这样的: 宝玉进去,也不拜洛神之像,却只管赏鉴 。虽是泥塑的,却真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 。
三、无需改正的“误引”
《红楼梦》是一部“如实描写,并无讳饰”(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书 。现实生活中的人,就算再有学问,在日常说话中引经据典时,也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确 。换句话说,如果《红楼梦》里的人物在言谈中引经据典而毫无差错,反而显得不真实 。正如作者在《红楼梦》第一回里批评那种“屠毒笔墨、坏人子弟”的“风月笔墨”时所描述的那样,“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 。”这种“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正是曹雪芹自己所竭力要避免的 。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描写贾母、刘姥姥等人乘船游荇叶渚,书中写道: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
这里林黛玉所说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出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一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原诗“残荷”本作“枯荷” 。
有人认为,在当时情境下,“残荷”要比“枯荷”更好,并作了许多分析 。实际上这些分析都属于过度解读,真正的原因是林黛玉偶然触景而记起前人诗句,未必字字准确 。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林黛玉在说酒令时,又引错了一句古诗 。
三个人限酒底酒面,湘云便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 。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 。”……听黛玉说道:“落霞与孤骛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
“风急江天过雁哀”应出自宋代陆游的诗作《寒夕》,但与原句有出入 。陆游原诗为:“夜扣铜壶彻旦吟,了无人会此时心 。灯残焰作孤萤小,火冷灰如积雪深 。风急江天无过雁,月明庭户有疏碪 。此身毕竟归何许?但忆藏舟黄苇林 。”按此处湘云既已明言“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林黛玉所引并非原句,可以说就是“乱令”了 。林黛玉虽然“乱令”,但是其他人并没有发现 。这就跟前面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一样,说明林黛玉一方面读书读得多,另一方面并不死记硬背 。更妙的是,她虽然临时调换个别字应付过去,却居然谁也没有发现 。如果深究的话,这里面其实还隐含着一层意思:当林黛玉慌乱中说出了本来“不该知道”的《西厢记》中句子时,薛宝钗的反应是非常机敏的——“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 。”(第四十回)而林黛玉明明错引了诗句,薛宝钗却完全没有反应 。据书中介绍,林黛玉是在住进大观园以后,从贾宝玉手里,才第一次接触到《西厢记》《牡丹亭》这些“不出闺门的女孩儿”不该看的书 。而从薛宝钗的反应来看,她应该是早把这些东西看过多少遍、记得滚瓜烂熟了 。相反,薛宝钗对于前人诗文(这要相对正经得多)却知道得远不如林黛玉多 。这里面是否有着隐藏得很深的讽刺意味?读者可以自己体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