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超过一千本书的人都是什么人( 六 )


西湖边的文澜阁有清朝皇家所收藏的完整的《四库全书》 , 1905年底 , 马一浮每天到文澜阁读书 , 三年足不出户 , 通读了三万六千册的《四库全书》 , 并读了历朝诸子文章七千多册 。期间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 , 就在房间里放个炉子 , 里面放个油灯 , 天天做文火炖豆腐吃 。
博览群书的马一浮虽然处于隐居状态 , 但却名满天下 。军阀孙传芳慕名来求见 , 却吃了闭门羹 。蔡元培、陈大奇、竺可桢先后请他出山任教 , 他还是一句话就把人家怼了回去:只闻来学 , 未闻往教 。后来因躲避日寇 , 才不得已到浙大任教 , 浙大校歌的歌词就是马一浮所作 , 而这首歌词也是出了名的难记 , 全是复杂的文言文 。
会读书也就算了 , 马一浮的书法还特别好 , 合章草、汉隶于一体 , 自成一家 。画家丰子恺称他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 。
马一浮曾总结过自己的读书法有四门: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 。他说:“欲读书 , 先须调心 。心气安定 , 自易领会 。”
1957年 , 周恩来带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去拜访马一浮 。
伏氏问马一浮:“您在研究什么?”
马答道:“读书 。”
伏氏又问:“现在做什么?”
答:”读书 。”
就是这么一个嗜书如命 , 无欲无求的儒学隐士 , 在1966年6月下旬的一天中午 , 却遭遇了致命的打击:红卫兵冲到马一浮家“扫四旧” , 将其多年藏书和手稿抄出焚毁 , 又将值钱物件搜罗一空 。抄家者席卷而去之前 , 马一浮恳求道:“留下一方砚台给我写写字 , 好不好?”得到的却是一记耳光 。
来人散去后 , 家中一片狼藉 , 马一浮惶然站立 , 摇头连叹:“斯文扫地 , 斯文扫地 。”
这么一个爱书之人 , 烧了书 , 等于要了他的命 。
马一浮很快病倒 , 次年6月 , 84岁的儒学大家留下人生最后一首诗后便郁郁而终 。诗如下:
乘化吾安适 , 虚空任所之 。
形神随聚散 , 视听总希夷 。
沤灭全归海 , 花开正满枝 。
临崖挥手罢 , 落日下崦嵫 。
读书超过一千本的人 , 有两种 , 一种是智者 , 一种是庸人 。
一、 智者
这种人是学习的聪明人 , 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 , 自律性很强 , 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且知道 , 怎么读书 。能持续不断地学习下去 。
这种人是打心眼里自发地喜欢读书 , 读书的动机也很单纯 , 就是开启智慧 , 明理明事 。所以一开始读书就站的高度比一般人要高 。他们看的书不求多少 , 只求高深 。俗话说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 , 这种人就是如此 , 能够很早就把读书的诀窍掌握住 , 并反复诵读经典 , 转换成自身的知识 。当精读的能力把思想深度拔高之后 , 这种人就会读书越读越快 , 此时他们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信息量 , 因为所有的书在他们看来都是千篇一律 , 搬运信息者多 , 有见解深度的少 。我们所熟知的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人 。
二、庸者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