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楼上教案学情分析 八角楼上教案


教材分析
《八角楼上》是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革命先辈”主题环境下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课文插图“不灭的明灯”是著名人物画画家杨之光老先生的经典之作,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毛主席为革命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的情景 。课后习题内容都指向课文插图和朗读 。因此,设计借助课文插图理解内容和朗读两大教学策略来落实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八角楼上教案学情分析 八角楼上教案

文章插图
1.运用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体会了解“寒冬腊月、沉思、凝视、觉察、光辉”等词语的意思;会写“披、轻、利”三个字 。
2.借助课文插图,说清楚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 。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毛主席顽强、忘我的工作精神,明白他对中国革命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情境引入,指向插图
昨天老师收到了一个召集令——建党百年,八角楼红色景点招募小小红色宣讲员,需要能借助图片给前来参观的人说说毛主席是怎么样工作的 。闯关完成任务,点亮“星火灯”,成为小小红色宣讲员 。)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点亮“星火灯”游戏闯关的形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字词,巩固生字的字音、字形,为借助图片理解词意和读好课文打下基础;同时,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为借助插图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做好铺垫 。)
第二板块:读文鉴图,感知人物
(一)有序观察,提升观察力
1.出示:读课文第2自然段,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结合插图,完成课堂作业本练习第一小题 。
2.指导读好轻声: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拨了拨灯芯、凝视星星之火
(设计意图:从图文提取的四组词组,是理解文本和插图的关键信息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指导学生读好轻声和难读词语“凝视” 。动宾结构短语朗读指导到位后,再由句到段,层层递进 。朗读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将语言与插图画面统一起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插图 。
(二)以图解文,激发想象力
“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
1.放词入句,要求读正确 。
2.联系生活,想象插图留白 。
引语:插图描绘了毛主席工作时的情景 。请你观察课文插图,(同时播放北风呼呼的音频)想象窗外的画面?说说你从文中哪个词语发现的?
预设1:外面可能下着雪,非常寒冷 。
预设2:听声音就可以知道外面很冷很冷 。
预设3:窗外是漆黑漆黑的,还冷飕飕 。
3.联系生活理解“寒冬腊月”,明白毛主席工作环境的艰苦 。
提问:你在“寒冬腊月”穿什么衣服?
预设:棉衣、羽绒衣等 。
提问:毛主席穿着什么?足够抵挡寒冬腊月的寒冷吗?
小结:“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毛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示范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工作环境的艰苦 。
4.个人展示读,指导学生读出情感 。
5.教师引读,带出朗读基调,学生齐读 。
引语:可以看出 。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
(设计意图:毛主席的穿着是直接可以通过图片获取信息的,但是图片描绘的是室内一角,屋外的场景是留白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这正是引发他们语言创造的好时机 。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通过北风呼呼的音频激发学生想象屋外的场景,同时结合生活经验去理解词语“寒冬腊月”;以及在“寒冬腊月”与“单军衣”“薄毯子”“坐在竹椅上”的对比中凸显出毛主席工作环境的艰苦 。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想象读、教师范读、个人展示读和教师引读的方式,慢慢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