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本子上面写过小说吗


五十岁以上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可能都在本子上写过小说 。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也是文学繁荣复兴的时段,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大师级的作家和经典作品,受此影响,很多年轻人都是文学的追梦人 。
当时的经典文学作品,相信不少人都读过 。比如,刘心武的《班主任》、王蒙《春之声》、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古华《芙蓉镇》、张贤亮《男人一半是女人》、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阿城《棋王》、池莉《烦恼人生》等等 。

你在本子上面写过小说吗

文章插图
我也是那个时期喜欢上文学,也做过文学梦 。当然,到现在充其量也只是个文学爱好者 。
那个时候学写小说,既没电脑也没有手机,基本上都是在本子上或稿纸上写,是唯有的写作形式,以至于还得一个雅称“爬格子” 。
(网图侵随删)
谢邀 。我一向坚持说,既然文如其人、风格即人,那么读书就读原著,这就等于读人生——读哲学、读数学(法兰西高等中学基本分类,其他学科由此细化);而阅读人物传记不如阅读回忆录,阅读回忆录不如阅读彼时信札,阅读彼时信札不如阅读当天日记??少一些阅读文摘,那样容易拾人牙慧,清醒地上互联网,切忌把虚拟当真 。换言之,只有用日记信札印证的人物传记和回忆录,才更耐读一些 。家严生前叮嘱子女每天必须要记日记 。儿子当合同制工人跟汽车装卸砖瓦砂石,一车5角钱,最多时一天7元钱,也恰是读高尔基深知底层、读红楼梦认识上层的开端,日记似记工分;又当采访人员养成职业习惯以新闻五要素为主体做采访本和剪报册,充当日记 。编纂国家级志,更使其对资政、教化、存史,产生颠覆认识 。
家严较早留赠给子女唯一一笔遗产,也是极左年代最早使子女粗知新文学史料弥足珍贵的手抄本??1975年10月26日开始,父亲为儿子专门撰写了一部遗嘱性质的传记;又由他事先指定的若干亲友,一个寄给另一个,接续传递十几人,逐个阅读;大家身处天南地北,分散全国十几个地方居住 。现在,那份自传原稿落在谁人手里已不得而知;因为他事先指定的若干个亲友的名单随着那自传原稿寄了出去,中途的命运怎样,也只能拿到名单一个一个地去追问,可是名单和原稿是始终在一起的啊,况且当时气氛恐怖??而中途任何一个人辞世也会断线 。这正是儿子对父亲一生及其著译展开研究的蓝本,儿子绝不会因为血缘关系一味感情用事,所以迫切地需要引入客观证明,即与他同时代人的日记、书信、照片 。
以上所说——使用小本子记这记那,也不只是记下诗句、散文段落甚至小说梗概及故事情节 。我的两本专著即《兰颂特写》和《兰颂手记》就是受苏俄影响 。先是苏联文学中很强调特写,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兴起的报告文学 。这一介乎于新闻文学的写作体裁,以写真人真事见长,我更倾向特写提法,以为报告文学虚实难拿;这与最早冒舒湮提示我去找家严译苏联文艺短篇《一个高贵的灵魂》 。再是俄罗斯文学中的《契诃夫手记》,契诃夫的文学创作备忘录,是契诃夫在他严肃正直的生活中随手记下的瞬间的感触,也包括了他的读书心得以及从别的作家的著作所抄录的精粹 。手记的语言一如他的创作中的语言,简洁而朴实,富于诗意??“没有明确的世界观的生活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 。”
上海滩上没有才干的瘪三,因为才干没有就献身于一种很安分的行业:拿一根底下插着一枚针的短短小竹竿(比哭丧棒细些,比有的大艺术家手杖更细些),缩头拱背,在人行道上“塔塔塔??”脚底板拍声音,跑小步急急的走,找烟蒂头,就用小竹竿下端的针刺起来,就放进香烟罐子里,积多了,卖给摆在黄浦江边卷蹩脚纸烟的小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