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全集1 美食大冒险之文明之旅百科



文明之旅全集1 美食大冒险之文明之旅百科

文章插图
在上世纪80年代,法国文化部在遗产保护领域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新政”,提倡“公共遗产”的概念理应与时俱进,除历史古迹、风景名胜、传统建筑之外,也要面向大众社会和当下生活,而那些著名的餐厅、商店、市场以及享誉海内外的菜肴、特产与国民老字号等都是传承和塑造法兰西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 。因此,“记忆之场”(lieux de mémoire)一词被发掘出来,用来弥补以往的“历史建筑”(monument historique)在指代上的不足 。这个源自于1960年代新史学运动的术语,不仅关注具有纪念意义的地缘性场所,还格外地强调典范、特色、象征等“非物质之物” 。这其中,美食构成了尤为关键的部分,更是所谓的法兰西特性与“高雅社会”文化的基础——在1984年皮埃尔·诺拉主持编写的《记忆之场》丛书中,“特色”(Singularités)一卷就包括美食、咖啡、葡萄酒与葡萄园等篇章,而最后一章对普鲁斯特文学记忆的考察,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着风靡世界的玛德莱娜蛋糕而展开的 。与此同时,在现实的舆论和政策领域,“美食节”“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渐趋兴盛,这进一步促成了大众休闲领域的新概念与文化史研究的融合 。一方面,民间的画册、食谱、菜单、日志、口述材料等都被囊括进了史料范畴;另一方面,聚焦日常生活、民族传统与餐饮文化的作品也更多,这不仅推动了公共史学的发展,还成就了大量的畅销读物 。
馋:关于贪吃的观念史变迁
由南京大学黄荭教授新近翻译的《馋:贪吃的历史》(译林出版社2022年版)一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弗洛朗·凯利耶是法国昂热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食品史、植物史和近代早期物质文化史研究 。他在2001年完成关于巴黎地区果蔬种植史的博士论文后,先后出版了多部关于饮食的专著,主题涉及了餐桌礼仪、宴会文化、食品工业等各个方面 。其中,2010年出版的《馋》一书主要聚焦于“贪食”文化——藉由法语中“gourmandise”一词在不同时期的义涵变化,梳理人们讲究吃食的现象是如何从中世纪的一种原罪,变成17、18世纪的流行风尚,然后在19世纪后融入大众健康、旅行和消费的新型文化,一步步获得公共伦理与社会合法性的过程 。
文明之旅全集1 美食大冒险之文明之旅百科

文章插图
《馋: 贪吃的历史》【法】弗洛朗·凯利耶 著黄 荭 译译林出版社出版
在早期基督教世界,“饕餮”不仅是七宗罪之一,也不符合理性、节制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和世俗领域对饮食都有规定和限制,这也引发了一些来自民间的反叛 。到中世纪时,知识分子当中的“哥利亚德”(goliard)群体——放荡不羁、蔑视秩序的年轻人,往往就取自“贪吃”(gula)一词的本义 。一些文人和画家所描摹的“极乐世界”通常也以美酒佳肴为表征,在这里,人们不必再受教会与贫富的烦扰,可以毫无负担地追求物质享受与肉体快乐 。
到了16世纪,天主教国家与新教国家在饮食、餐桌与厨房文化上的差异日趋明显 。以英法两国为例,英国社会强调去天主教、反君主专制及其宫廷文化,而同一时期的法国却追捧、效仿贵族饮食文化,旧制度末期的法国教会甚至试图对宴食享乐进行“祛罪化”,尽管正餐外的零嘴、偷吃和贪食行为依旧会遭到谴责,但餐桌之上的分享、和睦和礼仪得到颂扬,换言之,只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享受美食就无伤大雅,凯利耶称此为“食欲文明化” 。
这种食欲的文明化也是17世纪以后法兰西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在食物供给、料理规则、餐桌礼仪之外,从上到下还形成了一整套推崇风土物产与食客文化的多元话语体系 。对食物的态度也由以往的贪吃、暴食向精致、考究的方向发展 。到17世纪中期以后,法国不仅新增了大量的烹饪书籍,比如1656年的《大厨弗朗索瓦》,还出现了致力于更高级的美食品鉴与生活艺术的评价作品,像拉雷尼埃尔的《饕客年鉴》、格里莫的《宴客指南》,不仅仅在谈论吃食,而是“教人如何去美好生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