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历史悠久的哈尼梯田文化

1、具有历史悠久的哈尼梯田文化哈尼族文化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就是哈尼族梯田 , 梯田代表着哈尼族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 是一个独具天工的伟大杰作 。在高原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哈尼族人们不仅克服了困难 , 而且还开创了新事物,不得不说,哈尼族是一个智慧勇敢的民族,今天大家 , 就随小编一起看看具有历史悠久的哈尼梯田文化 。
哈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以游牧为生 。1300多年前 , 气候和生存条件的恶劣迫使哈尼人的祖先向南方迁移,最后在哀牢山脉定居下来,由原来的游牧民族演变为一个依靠梯田生存的农耕民族 。
哈尼人的生活用具也逐渐由鞭具、鞍具变为了谷船、酿酒锅等农耕用品,哈尼族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年他们都有对水的祭祀 , 鱼成为哈尼族的食物,同时也成为哈尼族的装饰品,甚至在他们的传说中,天、地、人都是鱼的产物,曾经用来驱赶羊群的鞭子被祖先丢在了迁徙的路上 , 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
为了适应哀牢山气候及整体的自然环境,哈尼人的村寨多建于海拔1400~1800米的半山向阳坡地,既避开了低海拔河谷地带气候炎热潮湿和瘴疠流行的威胁 , 又躲开了高海拔地带常年云雾蒸腾和阴冷潮湿的弊端 。那些建在半山向阳坡地上的哈尼村寨,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全年日照1630小时,降雨约1000毫米,气候温和、阳光和煦、降水充沛,最适宜人居 。
他们在靠近森林的地方挖筑大沟 , 把下泻之水悉数截流 , 然后在大沟下安寨、开田 , 将截流之水用于梯田的灌溉 。哈尼人在大山上挖筑了4653条骨干沟渠和无数小沟渠,单是能灌溉面积50亩以上的骨干沟渠就达662条 。条条沟渠如银色腰带缠绕在大山之间,保证了水稻种植的用水之需 。
哈尼族的祖先在漫长的迁徙之路上,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经验 。从海拔100多米到海拔近3000米,如何灌溉好每一块梯田 , 对于今天的水利学、工程学、管理学来说,都是一项难题 。哈尼梯田灌溉的秘密是自然分水法 。这种方法 , 公平、合理而又科学,避免了因为水的利用而产生的纠纷 。哈尼人根据具体情况,还制定了20多条规则,这种关于合理管理水资源的准则,使得每家的梯田都能够及时、适量、均等地得到滋养 。
您可能还会喜欢:
妙不可言的傈僳族葫芦笙舞乐和葫芦笙
傈僳族葫芦笙舞乐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畲族民族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运动
具有“传家之宝”之称的畲歌
2、关于历史悠久的渭河的传说 , 渭河的源头渭河横跨着我国甘肃的东部和陕西中部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从甘肃的鸟鼠山开始,由陕西的潼关汇入到黄河里 。这条历史悠久的渭河有一个不一样的传说 , 你知道是什么吗?本期民间故事就来为你讲述 。
渭河的历史故事:
渭河又叫禹河,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由于甘肃渭源鸟鼠山堰塞湖洪水泛滥 , 给关中华夏民族造成极大生命威胁,大禹拔山涉水,疏水导渭排洪,为了纪念大禹功绩 , 人们将这条河称禹河,直到当今,关中陕西百姓还叫禹河 。
渭河获名有几说:一曰渭河流域支流密布,大支流镶嵌小支流,渭为容纳葆涵之意,众多水入胃之意 , 渭河由此而获名 。二曰三国时期魏国统辖渭水流域,魏国帝王为了感恩渭河养育之恩,以魏国号之谐音,将禹河改名渭河 。
三曰唐朝宰相魏征 , 治国有方,爱待百姓;人们为了崇拜纪念他,取魏姓之谐音,将他封拜为渭河龙王,象任宰相时期,犹施恩惠,保护抚育百姓,因此,将禹河改叫渭河 。如今的渭河源头渭河庙中,塑有魏征的像,在天旱无雨时,人们祈祷他,甘施雨露,濨润陇原,五谷丰登,保护平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