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照壁 照壁后边是茅厕风水怎么办




为这个题目作文,其实是出力而不讨好的 。
偌大一个地区,宅院何计其数?要想用区区千把字写出它的共性,即使十分用心,也必然会犯挂一漏万的错误;何况写出来,也没有多少读者会喜欢这些诘屈謷牙的文字 。实际上,太原盆地的民居,相似性很强,汾平介孝之差,只在极细微处 。但因为衷情过一处处令人肃然起敬的民居 , 又眼看一处处宅院正在消失,于是产生了一种详实记录以供回忆的情绪,所以便不揣浅陋,冒昧执笔了 。
因为缺乏资料记载,更缺乏实物例证,所以,对明代以前的汾阳民居建筑,我们难以了解和描述,于一个小的范围,似乎也没有必要对更早的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话说回来,在城市乡村中大量的民居,因为时代风格和经济基础的原因 , 几乎一家一个样,水平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基本上是不能够统而言之的 。所以,只好择其“善者”而述之了 。而对于其“善者”,经过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是有相当多的共同点的 。当然,这种共同点也许与汾河流域其它县市一样,很可能是同一风格 。
在讲宅院之前,不得不提前说到两种最常见的建筑形式 。
一是窑洞 。毫无疑问,窑洞是黄河沿线先民穴居文化的实物遗存 。它起源于地穴,发展于土崖洞 , 定型于砖窑洞,至今仍有为数不少的窑洞被使用着 。据说,柳林县现在还有一处唐代的砖窑洞被人使用 。我未见实物 , 但对它的断代颇持怀疑态度 。土窑洞的区别主要在于窑脸部位的装修,现在,因其固有的缺点,正逐步被人们所抛弃 。砖窑洞被称作拱券结构,极好地保留了土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所以在明清时期被大量采用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窑洞是平地起券 , 后期则有了槛墙(汾阳人称为“瓮口”) , 是槛墙起券 。关于券,汾阳有一个它处绝无的特例,即文峰塔,它的塔室、塔窗和塔道全部采用了这个结构,它们的交汇处纵横发券,确有特点,也说明了汾阳人对这一技术掌握的纯熟成度 。
二是厅堂 。即所谓房子 。是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使用的形式 。用柱、梁、檩、枋和椽、飞(封建时代百姓不得使用斗拱,所以即使有斗拱,也大多是异形或者纯装饰性的),依靠榫卯结构,构成框架 。在柱间砌砖石或土秸形成隔断 , 有“墙倒屋不塌”之抗震性能 。顶部则用瓦件覆盖,防风遮雨 。木构建筑的顶式很多,如歇山、庑殿、卷棚等 , 但汾阳民间常常采用的似乎只有硬山和悬山两种 。外檐及内檐都讲究装修,形成了每家的个性,也让民居建筑争奇斗妍,令人目不暇接 。
而无论窑洞还是厅堂,比起大同、张家口的建筑来 , 汾阳的建筑都显得高大巍峨,气势磅薄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达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北路建筑低矮的原因是旨在防范经天的风沙 。
与著名的北京四合院相类似 , 汾阳宅院也是宗脉于封建家族的大一统思维,建成或规划成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 。而比起北京四合院,汾阳三合院、四合院都要狭窄许多;而且未见有通体采用围墙者,大多是后墙充做了围墙的作用 。规划上的原因是汾阳宅院院宽往往就等于正房之宽,厢房都紧凑在正房的面阔(汾阳称排间)之内,所以就使院子十分逼仄 。这与封建传统文化显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有较好的防风性能,但又因为不通透而让人感到压抑 。也许这种结构的院子在山西陕西一带比较普遍,所以有人将这种院子称之为“晋陕窄院” 。
这种宅院常见的有二进院、三进院 。偶尔也有四进院的,也有套院的(左或右另起一院为长工院、打场院、花园院等等,但往往就不是四合院形式了) 。这些宅院虽不雷同,但型制和装修极类同,甚至,时间打磨的痕迹也并不明显 。至少 , 现在还未能确定一处断代为明代的民居 。除个别而外,清代和民国的建筑结构也基本一致,偶有不同,大多只表现在门窗等部位的装修方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