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教育功能的例子 如何理解文学教育功能的特点是


【暑期文学生活三人谈】
作者:张丽军(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
对于一名高校教师来说 , 暑假是平时教学生活的一种调节 , 也是新生活状态的开启 。暑假可以有较多时间来阅读 , 可以参加一些专业学术会议 , 进行文学交流 。因此 , 暑假的文学生活是很重要的生命拓展 , 更是自由舒展的诗意人生一部分 。2022年暑假 , 我开展了三个向度的文学活动:一是文学调研 , 二是文学现场批评交流 , 三是文学讲座 。
2021年年底 , 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农村建设运动关系研究”获得立项 。平时忙碌没有太多时间去调研 。所以 , 这个暑假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去开展一个乡村振兴的文学调研活动 。基于专业和相关阅读 , 我把调研放到了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山东省邹平市 , 事前我阅读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等论著 。
7月16日到17日 , 我们“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农村建设运动关系研究”课题组一行7人来到了邹平 。在滨州散文家李登建的引领下 , 我们拜谒了梁漱溟墓地 , 参观了梁漱溟纪念馆 。位于邹平一中的梁漱溟纪念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梁漱溟的事迹 , 对当时乡村建设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学员培训、农业新技术引进和产生的国内外影响等 , 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今天邹平市民营企业魏桥集团 , 名列世界企业500强 , 其主打的棉纺织产业与20世纪梁漱溟棉花改良的乡村建设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7月17日 , 在邹平市政协、档案馆和文史馆等举办的座谈会上 , 当地文史专家深情回忆了改革开放之后对梁漱溟的专访 , 留下大量文史资料 。梁漱溟之前所提出的农村组织化、农村经济发展的乡建主张在今天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实现 , 他对农村精神出路 , 对农民向上精神的倡导 , 依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
17日下午 , 我们参观了《最后的乡贤》人物原型郭连贻的家 。不大的院子里种植了疏疏朗朗的竹子、荷花、石榴、紫藤 。可以想象 , 在月朗星稀的夜晚 , 这位乡野的、民间书法家内心的精神空间及其坚守 。或许这里面有这梁漱溟对乡贤、乡村儒学文化倡导的影响吧 。
调研之后 , 我回到了济南 , 参加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郝敬波教授领衔的当代文学现场批评团队的文学研讨会 。我阅读了会议要研讨的作品 , 作家艾伟的最新长篇小说《镜中》 。《镜中》是一部建筑题材小说 , 其中有大量的建筑艺术创意设计知识 , 有东西方不同民族、文化的建筑艺术理念的碰撞与交融 , 有对建筑、世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建筑就是世界、哲学、生命、人本身 。好小说决定了研讨会的高质量 。大家发言非常踊跃 , 对作品进行多个向度的文学阐释 。
7月30日 , 应山东文艺出版社的邀请 , 我参加了“阅读经典:与伟大的灵魂对话”的读书交流会 。2021年年底 , 我出版了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对话的两本书《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和《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前沿》 , 以这两本书为基础开展本场阅读交流 。阅读经典就是与伟大的灵魂进行精神对话 , 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 , 从而具有辽阔、深远的视野 。借助于讲座 , 我把高校里的文学经典阅读教育推向大众读者 , 期望种下一颗颗文学的种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