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学如何实现教育功能( 二 )


中高考如果只是通过一张张试卷来测评,尤其是对于语文学习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全体学生的语言素养、阅读习惯、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有利于促进学生再学习能力提升,尤其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情,它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必要的,阅读对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提升逻辑思考能力有特别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写出高质量论文、减少抄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否则,基础教育阶段所欠的阅读债,需要在大学阶段来还,最主要是错过了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效率有效提升的年龄段 。
中高考语文的考核方式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之美、文化之美、国学之美,发挥传承民族文化根脉、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作用,试问,通过一张考卷能发挥这样的效果吗?
语言的学习需要习得,需要在关键年龄段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比如,在13岁前阅读量达到5000万至1亿字,需要每天诵读一定量得国学经典内容,比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孝经》《易经》《庄子》《阳明心学》等,需要诵读中华优秀家训,比如《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钱氏家训》《曾国藩家训》《了凡四训》《诫伯禽》《示宪儿》《训子弟语》《诫子书》《十无益》《醒世歌》《百字铭》等,每天诵读一定量,比如,每天诵读30分钟,不只是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越来越强,还会从这些蕴含智慧的文字中汲取到智慧、启发和力量,会扩展格局、激发责任感、使命感,会增强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会发自内心地体会到语言之美、文学之美、国学之美,会自然而然地传承民族文化根脉,传承民族文化基因,预防民族文化基因发生突变 。
如果没有定量阅读与诵读的过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只要能背出来、答出来就可以,学习语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二、通过教育教学变革
学校、老师如何教语文、如何引导学生学语文?
老师怎样教语文?(课堂45分钟)
语文学习最不应该主要是老师输出,学生被动地接受,45分钟的课堂老师讲课输出的时间应该不超出25分钟,另外20分钟具体来说干什么呢?用来诵读、阅读后复述等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活动:
5分钟用于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后跟同桌、前后桌互相复述
5分钟用于听后复述一篇文章
5分钟用于学生诵读一篇短文5遍后背诵
5分钟用于诵读国学经典中经典(经典选编)
老师在这20分钟时间内肯定、鼓励学生的时间超过5分钟至8分钟,超过10个人,单独指点并鼓励,不影响其他人继续进行活动,比如,听完某个学生的复述,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的,并鼓励学生继续坚持努力 。
这样每个学生每天都会有一些成就感、获得感,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


听后复述能力与听写能力训练与养成
1.听一段话后复述能力训练
每节课5分钟,老师读一段话或说一段话,学生练习复述,老师可以结合所学过的知识点说一段话学生们同桌或前后桌相互复述一遍 。
2.听写能力训练
听一段话写下来,成为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考核的内容,听写内容分值占到每个学期考试分数的10%,从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开始,逐渐扩展到每个学科,这样一方面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训练了听的能力、信息分辨解析能力、专注力,提升了听课与学习的效率,对往后余生工作、生活发展大有裨益 。
这样,就是对素质能力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的践行,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同学即使把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了,但是他的专注力、接受信息、分辨信息、解析信息的能力提升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