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 三 )


下阕头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写眼前的景色 。赣江原是北流,词人为抒发胸怀,不受拘泥,在这里言东流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此处若言有寄托,则难以指实 。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 。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 。”可谓具眼 。此词句句不离山水 。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 。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比喻,则东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 。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 。在词人潜在的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 。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 。《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 。杜老《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深 。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故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 。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的心情也很不轻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 。江晚山深,此一苍茫暮色又具封闭式意味,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的郁孤台意象 。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 。”实为词人的肺腑之言 。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 。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 。《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 。”白居易《山鹧鸪》则云:“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实指 。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的极其悲凉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梁启超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 。”(《艺蘅馆词选》)此词抒发了作者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 。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 。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因为难以一一指实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 。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会,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 。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 。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