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丁山癸向 风水丁山癸向是什么意思


1996 年,我在《四川文物》第二期发表题为《一部真实反映移民社会生活史的族谱》的文章,简要介绍了得自家传的一部刊刻于同治四年 (1865 年) 三台县的《陈氏族谱》的版本、内容,并对它的可信程度,及其在移民史研究中的价值作了初步研究 。




然而,如果对于族谱价值的认识,仅满足于资料的引用,那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族谱毕竟还只是文献性质的记载,是否真实,还需要与实地、实物相印证,并在印证中挖掘出更多更有用的资料,以便为复原那个时代的移民史大厦增砖添瓦 。


在那篇文章的结尾,我曾经写道:“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利用该族谱及别的族谱,还能为移民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发挥更多的效用 。”近五年来,我又对这部族谱所涉及到的福建原乡与移民定居地三台县的有关村落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收集到一批与族谱相印证的文物资料 。限于篇幅 , 现在将其中一些重要文物见证列举如下,以供读者和治移民史的同仁参考 。


一、宗祠


1、大宗祠
陈氏宗族迁川始祖之一、18世陈时安在谱序中说:“ 吾族自闽省以来,未暇悉载,但即延平府贡川迁于龙岩州漳平县永福里蓝田乡,建置宗祠,祠宇相传,约有十余辈” 。这里所称的宗祠,首推蓝田的陈氏大宗祠 。在族谱上有对这座大宗祠的简要记述 :“大宗祠,建在闽省蓝田岭头坪,象形” 。


今按 :这里的“漳平县永福里蓝田乡”,是以清代的行政区划来说的 。实际上,永福里在明成化之前,原属于龙岩县,成化七年 (1471 年) 龙岩县民林廷琥建议,划龙岩县居仁、和睦、感化、永福和聚贤的部分地方 ,置漳平县,隶漳州府 。明清时期永福里是漳平县四里之一 ,下辖7社56村(管辖范围相当于今永福镇、官田乡和拱桥乡的大部分地区)。清代的蓝田乡即永福里下的留田社[3 ]。今为龙岩市所属的漳平市永福镇管辖 。


据了解,这座大宗祠一直保存,解放后一度收为镇卫生院的一部分,现由陈氏大宗祠董事会管理使用 。该董事会提供的族谱表明,这座祠宇,历史悠久,始建于元朝,原名升龙堂,祠堂石殿乃三世祖七八郎为追荐二世祖七十郎、妣三十娘所造 。祠堂左殿乃四世祖真锡、宗显为追荐三世祖妣吕氏十九娘所造[4 ]。新修《漳平县志》更对这座大宗祖祠的建筑年代及其价值作了这样的记述 :升龙堂,在永福镇圩内,元至正十九年 (1359 年) 始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 重建,清乾隆 三年(1783 年) 续建 。建筑面积约 750 平方米,坐东向西,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土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 25 米,正厅饰有藻井 。明厅内保存有元代石台神龛、石墩盘柱础和明代建筑结构,门厅保存清乾隆年间的建筑 。升龙堂是座元明清3 代综合式结构和建筑物[5 ]。


2000年11月19日上午,笔者一行人来到永福镇 。在镇卫生院后面一个空旷的院落里,见到一座宏丽的祠宇,这就是元明时期遗留下来的陈氏大宗祠 。只见宗祠大门外有一方半圆形的水池,祠宇红墙黄瓦,翘檐鳌角,一派闽南特色 。中门上方悬挂“大夫家庙”的巨匾,显示了该支宗族在科举功名上取得的荣誉 。中门两边的红纸对联上书:“ 颖水流徽钦种玉,太邱泽德衍蓝田”,昭示出这支定居福建的宗族,与中原的血肉联系 。两句名言镌刻在中门左右壁上:“ 守祖宗志,读圣贤书”,象座右铭一样铭刻在这个恪守传统文化,保持耕读特征的汉族世家的心灵上,永志不忘,代代传承 (见图一) 。


风水丁山癸向 风水丁山癸向是什么意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