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字路口商铺风水 丁字街口风水好不好


宋代并州城的四座城门不相对应,四门内的四条大街都呈丁字相交 。子城内的五条大街也是丁字街格局,因子城创建于唐朝,所以说并州城的丁字街应该是因唐之旧 。直到明洪武初太原府城在此基础上扩展拓建后,城市功能完全改变,但唯一没有改变的只有丁字街,并保留了这种街道规划特色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初 。
太原老城丁字街的误解
近60年来,一些地方学者曾试图对太原丁字街的形成给予解释,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以下两种:
1.钉破龙脉说:这种说法见于郝树侯《太原史话》,书中说:“这城修筑的时候,为了钉破龙脉,只修丁字街,不修十字路 。因为‘丁’、‘钉’同音,他们认为一钉之下,太原就可永不翻身,不会再产生反抗赵宋统治的人了 。至今太原还留着许多丁字街,原因就在于此 。”
首先这段话的疑问在于:“龙脉”原本为传统风水中的术语,是指自然山脉绵延走向和起止形势 。古人选址、相地之所以重视“龙脉”,是因为龙脉决定了环境的阴阳向背,河流走势,气候冷暖,交通险夷,物产丰欠等一系列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在古代,人们注重龙脉,保护龙脉,并有“补龙”、“培龙”的补救手段,但没有“钉破龙脉”的说法 。
也有人认为“钉破龙脉”之说源于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中的诗句:“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领袖,金亡后,多伤时感事悲愤之作 。这句诗是他经过荒废的晋阳古城时,感慨于北宋勃兴及灭亡的过程,联想到当年宋太宗摧毁晋阳的目的是为确保大宋江山长治久安,却未能保住其万年基业 。这句诗借“丁字街”说事,讽刺统治者心机用尽的徒劳,也揭示了社会更迭,有兴必有亡的深刻哲理 。作者记录了并州城丁字街的景观特征,又借景生情,感慨系之 。所谓“钉破龙脉”,只不过是后人的想象和发挥而已 。
2.军事防御说:这种说法见于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做丁字路口主要是从军事防御上考虑的 。做丁字路口使敌军进入城中后,兵力、车子都不能直通,有利于截击敌军 。”
这种解释同样勉强 。在冷兵器时代,防守方的军事防御设施是城墙、护城壕堑、瓮城、关城、敌楼等,所谓金城汤池即指这些防御设施 。而街巷是为了市民交通和生活便利,未有设计街巷去准备打仗的道理 。
太原地理环境与丁字街设计
“丁字街”有利于截击敌军的说法对我们倒是有一个重要启示,即丁字街是人为营造的一种半封闭式空间,它重重遮拦,曲折勾连,无疑能起到阻止风沙长驱直下的作用 。
山西地处中纬度,地形多样,气候复杂,山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极大,大陆季风性气候表现明显,四季有风 。从总地势看“两山夹一水”,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汾河干流纵向穿行吕梁、太行与太岳山脉之间 。东部太行山脉和西部吕梁山脉皆呈东北——西南走向,此山势使得冬季强大的大陆干冷气团,来势凶猛,长驱直入山西境内而难以阻隔,夏季却阻拦了东南季风,使潮湿气团不易向山西境内伸入 。中部是一串呈S形的串珠式断陷盆地,北高南低呈阶梯状,有助于风的南下 。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的河谷平原,地面盛行风常年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在2米/秒以上,且东面为太行山西部的延伸,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西面是吕梁山东翼云中山的延伸,一般海拔1800米上下,这种“狭管型”地形加剧了风速和风的强度,历史上最高风速达到17米/秒左右 。因此,从局部地理环境看,太原市并不是十分理想的人类聚居地,历史上一直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