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称邮局为什么,邮局怎么读

邮局.过去名称叫"邮政局"..邮政局三字中的"政"字当什么讲清朝《续文献通考》里面乾隆、嘉庆年间关于整顿驿站的上谕,所用“邮政”两字在当时是对驿政的别称 , “政”字的意义包括行政及技术管理,并不单纯指邮递工作而言 。
古时候人们都是通过书信来联络那古代的邮局叫什么属于国家机关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殷即商代,亦称殷商 。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 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 。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 。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 。在古书《待经》中 , 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 。“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 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 。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 。为此 , 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 , 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 。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 。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 。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 。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 ,  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 。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 。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 , 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 。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 , 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 , 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 , “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 , 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 , 并统一名称叫“驿” 。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 。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 。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 , 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 , 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 , 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 , 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 。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 。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 , 还开辟了海上邮驿 。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 , 归兵部主管 。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 。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 , 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 , 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 。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 , 只传递官府文书 。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 。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 , 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 。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 。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 。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 , 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 。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 , 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 , 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 。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 。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 。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 , 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 。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 。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 , 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 , 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 。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 , 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 , 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 , 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 。“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 。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 , 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 , 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采取强令民信局登记 , 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 , 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 。到1935年 , 民信局已被国民党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
中国古代时有没有邮局中国古代有邮局,当时的名称叫做邮驿、驿站、民信局等 。周朝形成了向各地传送官府文书的邮驿制度,元朝的时候将邮驿改为驿站,明朝时又出现了为各地民众传送信件的民信局 。
邮局怎么读邮局怎么读介绍如下:

旧时称邮局为什么,邮局怎么读

文章插图
yóu jú 。“邮局”的英语单词是Postoffice,音标是英 [p?ust ??fis] 美 [post ??f?s]。
邮局是以办理邮政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公司 , 开设快递、售卖邮票等业务 。
邮局 , 古称“邮驿馆” , 是办理邮政业务的机构的通称 。它与邮路共同组成邮政网路 , 实施邮件的传递 。邮局的分布与数量要考虑公众的方便 , 也要考虑经济合理 。邮局通常分为若干等级,以便于管理 。中国过去曾按营业额、业务量和功能 , 将邮局分为一、二、三等,每等再分甲、乙两级;后又增列四等局,其下不再分级 。
旧时称邮局为什么,邮局怎么读

文章插图
中国人民邮政改按行政区划设置邮政局或邮电局,其下再设分支机构和代办机构 。邮政局是设在省会、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及大城市的具有枢纽性质的邮局 。邮电局设在中小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兼办邮政和电信两方面的业务 。受它们领导的分支机构是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城乡各地设置的邮电支局、邮电所和邮政代办所、邮票代售处等 。
随着邮件量的增长,有些国家成立了邮件处理中心局 , 或分别设立包裹处理中心局和函件处理中心局,充分应用邮政机械设备和自动化设备 , 提高邮件的处理效率 。中国于70年代开始建设邮件处理中心局 。
【旧时称邮局为什么,邮局怎么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