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的上一句,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是什么诗

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是什么诗“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是露从今夜白 。
出处:《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
全文: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

月是故乡明的上一句,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是什么诗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 , 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 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 , 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 , 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 , 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 , 不容质疑 。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 , 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 , “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 , 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 , 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 , 句句有情 。
月是故乡明的上一句是什么露从今夜白 。
月夜忆舍弟
唐 ·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 , 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
6.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 , 家园无存 , 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
7.长:一直,老是 。
8.达:到 。
【月是故乡明的上一句,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是什么诗】9.况乃:何况是 。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 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月是故乡明的上一句,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是什么诗

文章插图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 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生平经历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 , 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 , 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 ,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 , 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 , 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 , 二人握手相别 , 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
月是故乡明的上一句月是故乡明_百度百科
“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月夜忆舍弟
[作者]
杜甫
[全文]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
月是故乡明的上一句,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是什么诗

文章插图
月是故乡明的上一句月是故乡明的上一句是露从今夜白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
出自: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 , 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
月是故乡明的上一句,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是什么诗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