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的有情 风水理论反顾有情


河北省燕山余脉——昌瑞山南麓的清东陵区,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皇后妃嫔、皇子公主等150多人,是清代三个帝陵区中最大的一处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最为成功的实验区 。
传统的风水理论认为,“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 。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从而达到“葬者藏也,无风、蚁、水三者侵体之害” 。这种理论在明代有了很大发展,讲究“龙、穴、砂、水”的风水理论兴盛起来 。经过明代的实践之后,这种理论到了清代被广泛运用到陵墓建设之中 。它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地理形势,期望营造出“天人合一”的陵墓意象 。
山为“龙”,其起伏盘旋,委曲顿折的形体象龙,连绵不绝的意象似乎龙体蜿蜒跌宕,龙为重、龙为首 。所以,帝王修建陵墓时首先要选择龙行之地 。希望“龙”体回环曲折、重峦叠嶂 。

风水中的有情 风水理论反顾有情

文章插图

葬口为“穴”,这似乎人身之穴,针灸得穴道,可百病痊愈,如不得其道,性命就难得保全 。寻龙易、点穴难,“穴”要方位精准、走向得当 。真龙还得贵穴配,陵墓穴位的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穴四周的山称为“砂”,风水术认为: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贵,山破人悲,山归人聚,山走人离,山明人达,山暗人迷 。砂的形势不同,运势也全然相异,所以“砂”的布局形态要绵延逶迤,不宜把孤岭独秀作为陵地 。
龙为阳,水为阴,龙喜水之性情,水依龙之精神,“水”的曲折盘旋、何处神交会影响阴阳协调 。
在堪舆家眼里,“龙、穴、砂、水”的搭配、补益、布局会影响子嗣后代 。在帝王眼里,这还关系帝运盛衰、国祚兴废 。
风水中的有情 风水理论反顾有情

文章插图

大体由顺治开始,这样的堪舆理念被广泛运用到陵墓实践之中 。人们看到的清东陵,东边的雁飞岭如青龙盘卧在苍穹之下,千岩错落、文笔插天、大势向西,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大地,飞翠层叠,山峦腾辉,其势朝东,宛如右臂 。“龙无砂随则孤、穴无砂护则寒”,孝陵的靠山(陵墓倚靠之山)——昌瑞山龙幡凤翥,玉陛金阙,中间主峰高耸,两侧山峰逐次低下,如锦屏翠障;朝山(陵寝正前方所对之山)——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侍臣持笏朝揖;案山(墓穴与朝山之间的小山)——影壁山圆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间,似玉案横陈眼前,任由凭依;水口山、烟墩山两山对峙,横亘陵区之南,形如阙门倚立,扼守着隘口 。金星山、影壁山、昌瑞山恰好处于一条直线上,似乎上天依照人的愿望特意安排了这样的地势 。而马兰河、西大河两条水流好像顾盼有情、环绕迂回的飘带逶迤而去 。群山怀抱中的陵域则开阔坦荡,神清气爽 。这样的山水形势,拱卫、环抱、朝揖着镶嵌在其中的陵寝,形成了“不使风吹、环抱有情”的意象 。
“山脉自太行来,重岗迭阜,凤翥龙蟠,嵯峨数百仞 。前有金星峰,后有分水岭,诸山耸峙环抱 。左有鲇鱼关、马兰峪,右有宽佃峪、黄花山 。千岩万壑,朝宗回拱 。左右两水分流浃绕,俱汇于龙虎峪,崇龙巩固,为国家亿万年钟祥福地” 。《清朝文献通考》详细地记述了这里的地望 。
而这个地方的确定,却有一段流传甚广的故事 。
说是顺治在北京立都不久,叔父多尔衮和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就开始提醒他思考将来的归息之地,并分别安排术士四处踏勘,寻找陵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