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念佛方法 记得做好这两点,躺着和睡觉可以念佛

躺着和睡觉可以念佛吗阿弥陀佛躺着和睡觉可以念佛 , 要默念,功德一样 。
印光大师---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 。默念功德一样 。
言念佛正行者 , 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 。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 , 语默动静,穿衣吃饭 , 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 。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 , 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 , 皆无不可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 。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 。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 。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 。又睡若出声 , 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

睡觉念佛方法 记得做好这两点,躺着和睡觉可以念佛

文章插图
念佛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哪些明了阿弥陀佛名号的缘起与德用后,我们宜义无返顾地持名念佛了 。一句名号三岁小孩都能念,然将弥陀名号尽形寿不间断地恒常执持,却是八十岁老翁亦难为 。是故净业行人宜明了念佛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兹略标有三:
一、自念自听,反闻自性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因顺众生的根机 , 随缘施设教化 。或有佛刹,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刹 , 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或有佛刹,但以众香作佛事;乃至或以园林台观、虚空等作佛事 。娑婆众生耳根偏利,与眼鼻舌身意五根相比,耳根功德最全,是故释尊以音声作佛事,讲经说法,不疲不厌 。《楞严经》中文殊菩萨选根偈云:「此方真教体 ,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
在首楞严会二十五圆通中 , 观音的耳根圆通与势至的根大圆通超出常格地置于末后,表明观世音菩萨法门被明选,势至法门被暗选 。观音的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破六结,证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势至的都摄六根,系念佛号,如子忆母,从事持达理执 , 却是利钝全收的胜异方便 。在称念佛名的行持中,将耳根圆通与根大圆通善巧整合而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胜法益 。
势至念佛圆通从根大修证 , 唯摄一精明,不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由是六识不起,六根自然而摄 。在念佛行持中,以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明明白白,即摄耳根 。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绝不会乱视 , 念佛时眼宜垂帘,不可睁大 。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 , 则鼻亦摄矣 。身须恭敬端肃,则身亦摄矣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不缘五欲六尘 , 唯佛是念,方为净念 。若能都摄六根而念 , 是名净念相继 。净念相继能引发八识田中的佛种子,由之显现佛界胜境,临终任运往生净土 。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 , 均可渐得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真实不虚 。
观音耳根圆通从耳根闻性入手,旋转往昔驰骛声尘的颠倒闻机,回光反闻能闻之性,不循声出流而入本闻妙性之流,次第解结,使证真性,契入圆通 。在念佛行持中,闻佛名号,称念佛名 , 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 。体究之极 , 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 。能所情消 , 有无见?。?清净本然之体朗然现前,可谓净极光通达 , 寂照含虚空 ,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耳根圆通即波究水,就路还家,反闻闻自性 , 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契机妙法,顿超直入 , 诚可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
称念佛名,自念自听,即是观音、势至二种圆通方法的奇妙融合 。由心启音,耳根收音,回复内心,如是循环不已 , 朋从往来一句佛号 。佛是本觉,念是始觉,以念启闻 , 以闻修念,有念必闻 。心光音声,融成一片,启动彰显圆通常之闻性 。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渐次转换,由秽而净,从凡臻圣 。神丹妙诀 , 潜移默运 。净业行人宜将观音、势至的悲智涵泳于胸 , 以都摄六根的方法修反闻自性的功夫 。取法于上,精进勇猛,当生或可契证圆通 。守住底线,仗佛慈力 , 亦可带业往生,华开见佛,悟证圆通 。阿弥陀佛二大胁士引导吾辈净业行人的修持,可谓周详缜密,婆心切切 。
二、竭诚尽敬 , 一门深入
【睡觉念佛方法 记得做好这两点,躺着和睡觉可以念佛】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精湛超群,名传古今,无不从竭诚尽敬、专心致志而得 。弈秋诲二人弈 , 唯专心致志者胜;佝偻者承蜩(用竹竿粘蝉),以用志不分而得 。至于求师学道 , 尤以诚敬方得实益 。佛法是出生三世诸佛之母,是无明长夜中的慧炬,是济度苦难众生的慈航,是故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 。尤其念佛出世大法 , 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究竟成佛,殊恩厚德,昊天罔极,吾人尤应毕生竭诚尽敬,如教奉行 。《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是故弥勒 , 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 , 如说修行 。」为法忘躯,信乐奉行,即是诚敬圣教的表现 。
侧重佛力救度的念佛法门,有否诚敬心直接关系著修法的成败 。阿弥陀佛弘愿接引众生,是佛的至诚;吾人念佛求生净土,是我的至诚 。生佛二诚相感,如磁吸针,任运往生 。是故印祖临往生前最后垂示:「净土法门别无奇特 , 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
诚的外显即是敬,毋不敬 。视佛像一如活佛,读诵经典一如佛现前为我说法 , 不敢稍萌怠忽 。以恭敬心对待三宝,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敬畏心持佛名号 。常恒如是 , 即能业障日消 , 慧光日显 。
在法门的选择与行持中,诚敬表现为一门深入、专精不二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大智度论》将修一法、常一心集诸善法作为阿鞞跋致菩萨的根本行持 。是故念佛行门贵在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 最忌夹杂 。一心念佛即是一心集诸善法,即是入正定聚 。我国上古《阴符经》云:「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
意谓盲人失去了视力,所以听觉加倍地灵敏;聋子失去了听觉 , 所以视力超常地锐利 。以此类推,苟能杜绝一切利欲的诱惑,全身心专注于一个目标,就能获得以一当十的效益;如果昼夜专之又专,即能获得万倍的效益 。念佛法门亦复如是 。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 , 昭示如能不间断、不夹杂地直尔念去,心力势能便会呈几何级增大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由此念佛三昧,成为得大势菩萨摩诃萨 。大势至菩萨的名号内涵,惠予我们的启迪良深 。
念佛贵在专精 。净业祖师大德对此多有开示 。觉明妙行菩萨云:「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 。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 , 却是夹杂也 。既夹杂 , 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 。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 , 日久成功,方不错却 。」
觉明妙行菩萨对娑婆众生的通病看得很准,对症下药 , 实为一剂难得的妙方 。有见于一门深入的殊胜效用,善导大师首倡专修念佛法门,提出专修五正行:一、读诵正行 , 一心专读诵《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 。二、观想正行 , 一心专注观察忆念西方净土依正庄严 。三、礼拜正行,一心专礼阿弥陀佛 。四、称名正行,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 。五、赞供正行,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五正行中又分正定业与助业二种 。称名是正定业 , 读诵、观想、礼拜、赞供四行名为助业(助成称名正行) 。除此正助二行之外 , 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
净业修持能否专精,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 。善导大师殷切开示:专称佛名,念念相继,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 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 。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 , 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此段法语将专修之殊胜与杂修之险难,揭示无遗 。印祖赞许善导大师所示专杂二修:「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祖师所见,冥契佛心,吾辈净业行人宜应奉为净业修持指南 。
祖师们慇勤劝勉净业专修,不唯言传,更重身教 。善导大师三十余年专精笃行念佛法门,每入室长跪唱佛,不到力尽终不休歇 。寒冰天念佛入室长跪唱佛,直念到汗湿衣衫方止 。从不与人聚谈俗事,恐怕耽误净业 。说法唯说净土法门 。道绰大师每日念佛七万声,为众讲《观无量寿佛经》将二百遍,聚众念佛,散席之后,念佛的音声回响于林谷间,长久不息 。临终往生瑞相昭然 。莲池大师自述: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终生念佛,守志不二 。
亢旱年,村民恳请大师祈雨,大师循田埂敲木鱼念佛,所经之处,雨下如注 。莲池大师对持名念佛具足六度万行的验证,激发后人信心良深 。印祖于初出家晒经次,得读《龙舒净土文》残本,对念佛法门产生信心,六十余年称念佛名,自励不懈,终于超凡入圣,位列净宗十三祖之尊 。证知一门深入,专精不移,便能获致殊胜法益 。能将一句佛名尽形寿执持者,堪称人中芬陀利华 。
专精办道,首须遮除杂缘 。莲池大师曾略开七事,作为自警之约:
一、不得蓄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 , 一心正念 。
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德缘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 。
三、不得于好色好味好言等起贪爱心,不得于恶色恶味起瞋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恶口骂辱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瞋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 。
四、不得吟诗作文,书 *** 草,题帖对联 , 修饰尺牍 , 泛览外书 , 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 , 缄口结舌 , 一心正念 。
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 , 游山玩景,杂话闲谈 。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余悉休罢,一心正念 。
六、不得贪著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捍劳忍苦,一心正念 。
七、不得与世人竞才竞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诳称知识,妄自尊高 。惟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而自锻炼,常精常进,一心正念 。
莲池大师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专精念佛的楷模 。
三、念佛音声格调
音声是自然界与人类行为的神妙现象之一 , 于净宗念佛法门关联尤密 。站在净宗角度来体认音声,将会获得更宏阔的视野(音声通法界),更精微的把握(音声即实相),更亲切的悟解(娑婆众生的耳根最利) 。
吾辈净业行人应以何种音质格调来持念佛号呢?《无量寿经》中描述西方极乐世界以音声作佛事(就娑婆往生者的根性而言),风吹宝树铃铎声、天乐自鸣声、水扬波浪声、珍鸟和谐声等,均在演畅妙法,令往生者任运破惑显慧 。西方极乐世界音声之美,德用之殊胜,十方世界最尊第一 。西方净土诸种音声皆具八种特质,即为:清、畅、哀、亮、微、妙、和、雅 。兹分述如下:
(1)清 , 清净 。自心性德一尘不染 , 梵音清越,如清水珠,能令闻者透体清凉,澄清浊染心 。
(2)畅 , 畅通不涩 。自性是直心,不委屈弯曲,真谛俗谛一以贯之,和融无碍,能令闻者消融心地之渣滓 , 通达诸法实相 。
(3)哀,悲哀 。悲愍众生舍父流浪 , 备受轮回之苦痛 。佛视众生本来成佛 , 故哀而不伤 。佛以愿力加持众生,浪子终将回归慈母之怀,故哀而不怨 。哀音能令闻者识取自性深层之美质,引发大悲心 。
(4)亮,明亮 。自性光明湛然 , 音声明亮透彻 。如金玉振响 , 荡涤心地邪秽,能令闻者显发智慧光明 。念佛往生即得成佛,故而念佛音声充溢乐观凯旋之亮色 。
(5)微,微密 。音声具渗透力,沁人心腑,直探性海 , 开显秘藏,于介尔一念中,显如来无量性德,能令闻者返本归源,回味无穷 。
(6)妙 , 美妙 。自性功德妙不可言,音声能宣妙法,能令闻者心开意解,暗合道妙 。净业行人念佛成佛,即名妙音如来 。
(7)和 , 和谐 。五音(宫商角征羽)交畅,韵律克谐,恢宏如海潮音,能令闻者六根虚静,躁心冰释 , 折伏烦恼,性情安详 。
(8)雅 , 雅正 。自性功德正大谨严,无有邪靡低俗 。雅正之乐,高贵肃庄,能令闻者欲心自平,远离庸俗 , 自然而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
上述八种音声特质,乃是自性功德在声尘层面上的显露 。西方净土一一音声均彰显此八德之美,阿弥陀名号亦内具此八种美质 。所以净业行人应着力赋予六字洪名以清畅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质 。如是念佛,容易与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 。吾人的声声佛号,汇入西方净土的大交响乐中,同时,西方净土的种种妙音,亦应和著吾人的声声佛号,相即相入 。心光音声,此土彼土,融成一片,妙感难思 。
故而吾人念佛的音声格调应以清畅哀亮微妙和雅为基准,以期达到与西方净土音声同构共振之效应 。当念佛时 , 不求世间福报 , 唯冀一超直入极乐国,即为清;当念佛时,万缘放下,虚空无立,舒展胸臆,直心唱佛,即为畅;当念佛时,生大惭愧,怖地狱苦,临渊兢惕,落水呼救,心心痛切,求佛援手,即为哀;当念佛时 , 生庆慰心 , 幸遇净宗,得脱苦海 , 手舞足蹈 , 欢快踊跃 , 即为亮;当念佛时,念念觉照,声声踏实,洗濯尘垢 , 心悦体健 , 慧光渐显,即为微;当念佛时,梵音入心 , 阵阵清凉,触境会心,香光庄严,即为妙;当念佛时,声和韵稳 , 字正音圆,心平气缓,外境协谐,即为和;当念佛时,沉着安闲,不欣世语,端正身心 , 唯佛是念,即为雅 。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实为念佛之轨范,吾辈净业行人当如教奉行 。
四、念佛方法
初具信愿,当修念佛正行 。至于念佛方法,净宗经典与历代祖师大德提供了诸多繁简浅深的行仪 。现代净业行人可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择一相宜方法修持 。
念佛以往生净土为旨归,亦以对治烦恼、遣除妄想杂念为下手功夫 。佛以六根为六贼,贼众则难以一网就擒 。娑婆众生 , 耳根最利 , 意根功德最全,故应在制服耳根与意根上下功夫 。先用耳根听佛声,以意根或记数或作观想 。摄住耳根与意根,其它诸根自然臣服,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 。古往今来诸多净宗祖师大德在精修净业中积累了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轨范,兹拟采其重要且能令末法众生依之获益的十种方法,略作介绍 。
1.简易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 。如是十气,名为十念 。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 。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 。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心自不散 。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 , 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 。如家有净室或佛堂,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 , 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云忏主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为事务忙碌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 。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 , 至老不休 。古昆法师亦虔持此法 。此法能制心一处 。一心念佛 , 决定往生 。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
2.十念记数法
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 。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 , 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若又费力 , 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 , 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 。此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 , 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 。此以一句佛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 , 则伤气成病 。此则念一句佛 , 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 。不但去妄 , 最能养神 。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 。十念记数,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
3.高声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 。声声快足,乃至高亢入云,别具一番境界 。声之振厉,拔茅连茹 , 长谢无忧 。声光所及 , 万祸冰消 。功德丛林,千山松茂 。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 , 飘然轻举 。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涤荡五阴之尘垢 。观音入心,则心易专而杂念少 。《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 , 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 。又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 。高声念佛一法 , 愿常行之 。
4.金刚念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 。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心忆而动于舌,舌动而后返于心 。舌既有声,耳还自听 , 绵绵密密,历历分明,口耳相传 , 自他不隔,是为心念心听 。心念心听,则目不妄视 , 鼻不妄嗅,身不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将出来 。
5.随息念佛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 , 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吸气时念南无 , 呼气时念阿弥陀佛) , 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 , 随其出入 , 行住坐卧,皆可行之 。勿令间断 , 纵令昏寐,含佛而寝 。觉即续之,常自密持 。摄心既久 , 息念两忘 。即此身心,与虚空等 。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 , 得大受用 。
6.系缘念
行往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 , 一切时、一切处,皆系念佛号 。虽事务忙碌,内心亦不忘于佛及忆念净土 。譬如世人切事系心 , 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 , 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 。念佛之心,亦应如是 。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 。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 。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 , 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 , 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 。系缘念佛不妨碍世间法,例如 , 耕田、经商、造饭、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种种行业 , 悉皆可以随着工作,或默持佛号,或出声念佛 , 其功德相等 。作工用的是手 , 念佛用的是心 , 心之于手,各司其事,日久纯熟,制心一处,相得益彰,事无不办 。如黄打铁念佛往生,葛济之夫人织布念佛见佛等 , 足资佐证 。系缘念佛即尘劳而道?。诩胰擞纫俗帕?。
7.观字念
当徐徐称念佛号时,随每字音声 , 内观字形,或观中文字形南无阿弥陀佛,或观梵文字形NamoAmitabha,或观梵书——(即阿字),念得清清楚楚 , 听得清清楚楚,意根观照字形清清楚楚,声与字相应不乱,耳根与意根并摄 。摄心显著 , 净念易成 。
8.持名与观想合修
凡于行住坐卧时 , 则一心执持名号;凡于蒲团上跏趺静坐时,则心心观想佛像与净土庄严 。经行疲乏则趺坐以观佛,坐久则经行以称名 。如能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如是循环善巧修行,久之自得大利 。
持名方法有上述诸种可资采用,趺坐观想之方,略举数端:
(1)自坐莲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 。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我清虚之身 , 无极之体,莲华化生,得未曾有 。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 , 坐听妙法 , 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悉与十二部经相合 。
(2)白毫观
观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身,趺坐胜宝莲台,端正无比 。两眉之间,有白毫一根,长丈五尺,周围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转 , 中则虚空,放净光明,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 , 分齐分明 。作此想时,停心住念,坚固勿移 。心内忆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 。《观经》云:「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
(3)阿弥陀佛观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 , 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 。其中万物 , 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 。另外亦可对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若德风华雨,若妙香天乐,若泉池楼阁,若林树宝网,一一忆念,一境一幕,神游净域 。先送心归极乐 , 临终定得莲华化生 。
9.存想摄心法
有一云水僧书壁念佛摄心偈 , 开示念念存想莲华 , 即西方胜境而安心,摄六根而念净 。昔德森法师将此呈似印光大师,印祖亦赞妙善 。其偈云:
若问念佛法 , 摄心自有方 。每念一声佛 , 口作莲华香 。
因我清净心,所以有此香 。华从口中出 , 朵朵向西方 。
一佛华一朵,有色复有光 。念到一声佛,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声佛 , 黄色放黄光;念到三声佛,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声佛,白色放白光 。如是轮转想 , 念念不可忘 。
不必记其数,但想色香光 。果能心不乱,决见大愿王 。
10.临睡观念法
修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 , 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云: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 。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 , 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 。弟子某甲,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 。发愿已,正念而寝,不得杂语 , 不得杂想 。或正发愿时即得见之 , 或睡梦中得见 。
此法系善导大师所立 。莲池大师云:「善导大师古称阿弥陀佛化身 , 今此愿文,修净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暂时无验而辄废惰,务必久远行持,必于净土,功不唐捐 。」此临睡观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获致身心健康 。弥陀名号亦是世间疗效极佳的安眠药 。
上述十种念佛方法,只是以对末法众生契机实用的标准作采撷 。众生根机各异,方法亦众多,诸如画格记数法、追顶念法等 , 不一而足 。净业行人可寻阅相关资料,兹不繁引 。
五、净业修持仪轨
初学佛者,功课繁简,可依闲忙酌定,并无一定之规 。兹拟通行早晚功课仪式,列举简易之一例,以作行人参考 。
1.朝暮简课念法
每天早晨及黄昏 , 须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无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诚焚香,顶礼三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 。
《阿弥陀经》一卷(或《无量寿经》),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 。
南无阿弥陀佛(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闲忙而定) 。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 。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 。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称) 。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 ,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念三皈依 , 礼拜而退 。课毕 。
2.专修仪规
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 , 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 。室中止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对像 。庭中亦宜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 。要使此心 ***  , 万虑俱忘 。空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 , 可以趋向净业 。
晨起,即诵《阿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 , 念一心归命发愿文,此为一时之课 。若初起 , 或身心未宁 , 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诵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 。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此为每日常课 。其余功夫不必计数 , 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 。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 。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 。(此法为觉明妙行菩萨所立)
3.克期取证
末法众生,修诸功德 , 信愿不坚,废弛恒易,尤应克期,精进办道 , 用以成就净业 。对克期念佛的日期 , 净宗诸经开示或一昼夜念佛,或七日、十日、二十一日、四十九日乃至百日之全封闭念佛,或十万、三十万往生咒持念等 。净业行人可视自己境况,选择而行 。诸经所示期限与方法虽有不同,然冀克期求证(或证往生,或证三昧)的用意则同,兹节录古德精进佛七规式,以便遵循,而期现证 。
(1)共修佛七规制
凡参与佛七共修者 , 均分为两班,一班经行唱念佛号,另一班皆静坐随闻随默念,以半小时为限,循环往覆 。佛声不断 , 则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唤,不昏不散,动静一如,自他不二 。七日或四十九日,唯一句佛号是念 。早起到念佛堂,念赞佛偈后,即开始念佛 。晚上结束时,作一简单回向即可 。日日如是 。结七时作大回向 。经行念佛时,佛号与步子要配合 。一句佛号走四步:南无一步,阿弥一步 , 陀一步,佛一步 。如是步子与佛号统一,加上以低沉缓慢哀亮的音声持念佛号,能澄清心地,法喜充满 。
(2)十日百万佛号闭关
经云: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遍已去,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当发勇猛精进心,一人一间寮房,不看书,禁语,斋戒清净 , 过午不食,每日不少于十万声佛号,计入功课册 。这一修行方法,断绝外缘,面对自我 。透过六字洪名能明察自己的念头,接纳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令人油生惭愧心与感恩心,刻骨铭心 。
(3)般舟行法
依照《佛说般舟三昧经》所示行法 , 常行不坐不卧 , 或一日一夜,或七日七夜,乃至三月,至诚信托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超越我等凡夫的昏沉、掉举、疼痛等障碍 。由佛的功德力、三昧力与自性功德力的整合,获得不可思议的法益 。般舟行法现已为诸多净业同修已修今修,成效颇佳,有机缘可发心行之 。
睡觉念佛方法 记得做好这两点,躺着和睡觉可以念佛

文章插图
三种念佛方法是什么一、共修念佛
当我们要来寺院念佛的那一天,应该从早上就开始作好身心的准备 。这一天最好能不吃荤腥,至少也只吃肉边菜,并且不抽烟、不喝酒 。万一无法做到 , 或是到了晚上才想到要来共修念佛,而当天未茹素 , 没有关系,不要因此就不来 , 来了总比不来更好 。
来参加共修念佛时,一入寺院就要轻声细语,若无要事,最好不说话 。已备海青者,先在玄关或客厅里把海青穿好 , 然后进入佛殿,找好位置拜佛,一边拜一边默念「南无阿弥陀佛」 , 听到集众的鼓声,便停止礼佛 , 排班站好 。未穿着海青者,站于后排 。
念佛开始时,先唱《赞佛偈》 。如果不会唱,就轻声地跟着别人唱,唱过几次以后,自然就会了 。《赞佛偈》后 , 接着念佛、绕佛,念佛时先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这时要注意脚步是否与佛号的节拍相符,步伐要跟着木鱼的节奏而移动,不可错乱 。要能做到天如惟则禅师所说的「心与口声声相应,念与佛步步不离」 。
念佛时,听着大众的声音,而不是自己的声音 。把自己的心专注在大众规律的念佛声中,不起任何杂念和妄想 。假使还有些微杂念 , 也不用在意它,若能大声念,精进勇猛地念,那些念头就会越来越少了 。《乐邦文类》卷四所录慈云遵式的「念佛方法」有云:「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 , 心则易定,三昧易成 。」又云:「大声称佛 , 虽少而功多;小声称佛,虽多而功少 。故今特示此法,切劝凡念佛时,一心不乱,高声唱佛,声声相续,不久成功也 。」
绕佛时,不得东张西望,目光自然下垂 , 若有若无地看着前面一人,顺着节拍 , 沉稳地向前走 。别理会已走到什么地方,也不要注意别人怎么走,此刻的身、口、意,应该是专注而一致的 。等到转念四字佛号「阿弥陀佛」时,脚步仍然配合著木鱼的声音走,敲二下木鱼移动一步 。此时心里依然保持平静,同时要一面听大众的念佛声,一面随著称念佛号,不可只听别人念而自己不念 。
印光大师的《示念佛方法》有云:「当摄心切念……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
绕佛后是「坐念」 , 坐下前先向上问讯 。接着以打坐的姿势坐下 , 尽量使腿脚等任何部位,不感到不舒服为原则 。把腰挺直而不是挺胸 , 小腹放松 , 不要仰头或低头,如果小腹放松后,无法念佛,则不管小腹,而以能念佛为先决条件 。
止静时 , 坐的姿势不变 。但要把身体和头脑放轻松,气沈丹田,舌尖轻舐上颚,眼睛微睁 , 亦可闭上 。继续不断地默念四字佛号,不断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此如《文殊说般若经》所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 。」又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 , 应处空闲 , 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 。」专注念佛而断一切杂念,故如《般舟三昧经》云:「心有想是痴心,无想是涅槃 。」
默念的速度要适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会紧张,太慢了易生妄想,一直不停地默念 。此时也可采用十念记数念佛法 , 如印光大师《示念佛方法》所说:「所谓十念记数者 , 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 , 至十句已 , 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 , 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
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 , 作三气念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此本可作出声、默念的两种用法 , 甚至行住坐卧,无时不宜 , 唯静坐默念时效果更佳 。此法乃系参考五停心的数息法而来,所以对于初心念佛者,最能摄心 。
二、平时念佛
共修念佛固然重要,平时念佛也很重要 。平时念佛可分三种:
1、是方便工作忙碌或公务繁剧的在家居士修行的晨朝十念法门 。即是每日朝起后,修十念念佛 。此含有多种方式:如宋朝遵式大师教令尽一口气念十句佛号,又元朝天如惟则大师则云:「每日清晨 , 面西正立合掌 , 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 。」或以数口气念十句佛号等 。
2、是昼夜不离佛号,不论在何时何处或做任何事,心中经常以「阿弥陀佛」的圣号为主要念头 。此如永明延寿大师,日课佛号十万句 。
3、是以上两者的折衷,得闲即念佛,事忙则做事,以免心分两头,如此则仍有很多机会念佛 。
专心念佛时,不计环境净秽 , 不论工作贵贱,在清除垃圾、打扫厕所乃至正在排便排溺时,也无不可念佛 。唯有在须用思考、分析、听讲时,不便念佛,因为一念佛就无法专心了 。但若能达到永明延寿禅师的程度,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念佛,只是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否则是办不到的 。
晚上就寝时 , 最好的姿势是右卧,心中观想光明相,全身放松,心里默念佛号 , 直到入睡 。若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即便在睡梦中 , 也照样能念佛 。万一忘了念佛,那么,醒来之后 , 即刻把身体的卧姿调整好,再舒舒服服地躺下,继续观想光明相,并持念佛号 。一旦观想光明成功,那将不是在迷迷糊糊的情况下睡着 , 而是睡在清凉自在的光明世界中 。而且很容易就能消除疲劳,并使精神饱满,身心愉悦 。像这样 , 醒时既能作主,睡中也能作主 。如此念佛,还有不生净土的道理吗?
三、念佛三种人
念佛的人有三种:
第一种人,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使家人开智慧得平安 。此乃消灾祈福,解怨释结 。
第二种人,是为了人间苦多乐少,生命危脆,所以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待至位阶不退,再入娑婆,广度众生 , 成就无上佛果 。
第三种人 , 相信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此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所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 , 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 。」
五祖弘忍门下诸师,则多用「齐速念佛名 , 令净心」 。他们念佛,都没想到求生西方,但是每次念佛,都感到身心宁静,烦恼减少,而且自己的心力越来越能与佛的慈悲愿力相应 。此正是《观无量寿经》所说的「是心作佛 , 是心是佛」的体现 。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自己能得到利益,其他有关的人亦能因他而获得利益 。这就是因为念佛恒常不断,最后必得念佛三昧,必发悲智愿行 。这一等人,虽不求生净土,但亦不得不生 。得到念佛三昧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一不二,那时,时时处处都能见佛在说法,时时处处无非极乐国土了 。
依佛法来说,第一种人,仍属于人天善法,所谓民间信仰的层次;第二种人是正信的佛子;第三种人则是上乘的利根 。由于众生的业深障重,在修行净业时,一开始即以第三种人自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切实际的;然而仅以第一种人的立场来念佛,所求又太少了 。以第二层次来修念佛法门,是最落实可靠的,既可深植善根而臻于上乘,又能兼得消灾植福的现世利益 。
睡觉念佛方法 记得做好这两点,躺着和睡觉可以念佛

文章插图
睡觉修禅定的方法讲解第一步:搞清楚睡梦修行的时间要求和安排:
你可以保持你现在的睡眠时间 , 无需缩短,但需要将睡眠时间分为两个部分:
如果你每晚要睡8个小时,那么在开始阶段,睡眠的第一个部分应为7小时,第二个部分1小时 。逐步(大约一个星期后)改变为第一个部分6小时,第二个部分2小时 。再逐步(大约一个月后)改变为第一个部分4小时,第二个部分4小时 。
如果你每晚要睡7个小时,那么在开始阶段,睡眠的第一个部分应为6小时 , 第二个部分1小时 。逐步(大约一个星期后)改变为第一个部分5小时,第二个部分2小时 。再逐步(大约一个月后)改变为第一个部分4小时 , 第二个部分3小时 。
如果你每天只睡6个小时,那么在开始阶段,睡眠的第一个部分应为5小时,第二个部分1小时 。逐步(大约一个星期后)改变为第一个部分4小时 , 第二个部分2小时 。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要保证每天至少4个小时的熟睡 , 所以如你每天只睡6个小时,就保持4:2的时间安排就好 。
Ok,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 这样的时间安排就足够了,保持就好,当你能够入定后 , 对于练习时间的分配自然会心里有数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初步阶段,请严格遵守这样的时间比例分配 。
开始阶段可用闹钟控制时间 , 熟练后你的生物钟就会起作用 。
第二步:利用睡眠时间的第一个部分修行:
因为大部分人习惯了长时间的睡眠,如果忽然缩短睡眠时间用来修行,身体的健康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要先能睡的更快更好更有效 。利用睡眠时间的第一个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达到能够迅速入睡且深沉香甜 。
真正能够迅速入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别看你从小就练习睡觉,当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失意的时候 , 心中有事的时候,甚至当你明天准备旅游的时候……各种兴奋或沮丧的情绪,都会影响你的睡眠,令你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但还有另一些人,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条件允许,倒头就能睡,几分钟内就进入熟睡状态,两三个小时便能将全身的疲劳一扫而光,全身充满能量、神采奕奕 。这些人除了性格方面的因素之外,都是有意无意的采用了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即快速入静的方法,让自己迅速进入睡眠(此处不去讨论睡眠的环境,因为一个稳定的快速入眠方法应该适应大部分的环境) 。
现在介绍具体修习方法:“静心忘随”
步骤一:静心:主要目的是静心 , 有五种方法可供选择,也可以将此五种方法自由组合:
第一种是拿破仑睡眠法:拿破仑的事务非常繁忙,但是他非常善于休息,无论是每天仅有的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 或者是公务之间几分钟的打盹 , 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休息效果:“各种事情在我的头脑中就像放在橱柜里一样 。当我想要打断一段思绪时,我就关上那个抽屉而打开另一个抽屉 。当我希望要睡觉时,我只是简简单单关上所有的抽屉 , 然后我就——睡着了 。”
听明白了吗?这是适合拿破仑的方式 , 实际上你可以将这个方式作为一个模板,发挥想象力 , 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方式 , 原则是只要能够迅速忘掉手头上的事务,快速入静即可 。
第二种是全身肌肉放松法:采用自我暗示放松全身肌肉的催眠方式也能够达到迅速入睡的目的 , 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了上百年 。一般来说可以想象一道柔和的白光如同水一般,慢慢由空中从头到脚流过 , 柔和的白光流过之处都变的晶莹剔透然后分解化为虚空,感觉完全的放松了 。无需在意白光流过的位置顺序,一记顺序,就不易入静了,最好是顺其自然,从头到脚 , 白光流到哪就是哪,很可能在放松的过程之中,瞌睡就来了 。
第三种是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法:将注意力轻轻放在鼻尖之下、人中之上约1厘米左右的方寸虚空之处,范围大一点或小一点都没关系,自己觉得舒适就好,注意力就守在这个虚空中,然后用鼻子先做三次深深的呼吸,在鼻外虚空中去觉知自己的呼吸,觉知到你深深的吸气,觉知到你深深的呼气;然后让呼吸自然,不要控制呼吸,像旁观者一样被动的觉知着你的出入息,无需计数,随意即可 , 一旦你觉得心开始静下来,就要立刻放下觉知呼吸的企图,转入下一步(记住哦,这是快速入睡的关键 , 也是睡觉时观出入息和平时打坐专门观出入息不一样的地方) 。
第四种是念佛法:默念“阿弥陀佛”或其它合适你的佛号,大约每秒一个字的频率 , 念时一定要心念耳闻,每个字都听的清清楚楚,每一句佛号之间自自然然的间隔三五秒钟 , 再念第二句,如此反复 。此方法的重点是 , 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每句佛号间的三五秒钟的清清楚楚的空档上(此时切勿计算时间,佛号间的空档可能是二三秒、也可能是三五秒或者更长时间,一切以心的状态为准 , 心清净 , 就继续保持清净 , 心乱了,就念佛号摄心) 。数句佛号之后,就可放下心念,转入下一步 。
第五种是耳根圆通法:用心去听你周围的一切声音,可以是周围人的说话声、走动声、汽车声、雨滴声、风声、或者是你自己的耳鸣声、心跳声等等一切声音 。你只用静静的躺在床上,静静的听着一切声音在你心中如溪水般流过 , 但你只是溪流旁的旁观者 , 不去分辨到底是什么声音,不去跟随声音展开逻辑思考,只是让声音从你心中流过 。若你无法理解到底该如何去做,那么可以尝试在操场上跑步到精疲力?。缓筇稍诓俪∩峡醋盘炜辗⒋?nbsp;, 心里什么都不想,这时周围的一切都知道,周围的各种声音都从你心中流过 , 但你对一切都不关心 。就是这种状态,保持即可 。
步骤二:忘随:一旦心开始静下来,先记住一个字“忘”:忘掉呼吸、忘掉佛号……自自然然保持心的安静,总之什么都不想,一切顺其自然 , 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出现一个随(非常重要哦 , 这是有为法转为无为法的关键之处 , 不仅仅能应用到此处) 。
什么是“随”?随就是随顺的意思 。轻轻的保持一个“知”,切勿用力,切勿思考,如同一个旁观者,观察你的思想和一切感知觉 , 观察着你在想什么 , 观察着你什么都没想……你尽管让你的心走神,放弃对身体和思想的任何控制,无论你的心是什么状态,就顺其自然的、毫不用力的随顺着你的心而保持一个轻轻的“知” 。困倦来了“知道”就好,恍惚来了“知道”就好……最佳的状态就是很快的、不知不觉的在恍惚中自然睡去 。
至于很多人关心的睡眠姿势,我个人认为无所谓 。你几十年来习惯于用什么姿势能让你睡的最舒服,就可以且应该继续采用这种姿势睡觉 。非要说个标准的睡眠姿势?那就只有搬出佛陀了,佛陀提倡吉祥卧,就是右侧卧,这种姿势无论是佛陀还是现代人都一致称赞,至于侧卧时手脚怎么摆 , 你可以先卧在地板上试一下,就知道佛陀那个时候怎样侧卧和侧卧时手脚怎么放,才能让身体最舒服,你的身体会告诉你最舒适和持久的睡姿 。
一切就这么简单,先静心,比如在鼻端观几次深呼吸和自然呼吸,然后“忘随”,什么都不想,一切顺其自然的轻轻的保持一个随顺的“知”而恍然睡去 。虽这么简单,效果却不简单,“静心忘随”是各宗派的本质相通的千锤百炼的核心修行之法 。如果你能坚持三个月 , 每天晚上睡觉都如此练习,你会发现你的睡眠质量非常之高 , 具体的其它现象不用在文中描述,只要你坚持不懈的练习至少三个月 , 便知其效果:)
好了,第二步的初级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修习者能够在睡眠的第一个部分时间内获得更高效高质量的睡眠 。还是那句话,反正你每天都要睡觉,为何不试一试这个会对你终身有益的方法呢?
第三步:利用睡眠的第二个部分修行:
睡眠的第二个部分一般都是在凌晨3点之后了,实际上大部分人在这个时区内正是冒出浓浓睡意的时刻,这种浓浓的瞌睡就是最好的观察对象 , 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因势利导的通过观察瞌睡来修习禅定 。
不用担心这个过程会影响你的健康 。第一,你的身体其实在睡眠的第一个部分已经获得了充沛的休息,现在的瞌睡主要是身体对于睡眠的习惯性依赖;第二,在初级阶段,在睡眠的第二个部分观瞌睡的过程中,你基本上还是会不断的短暂睡过去 , 相当于在不断的打盹,身体还是会得到不断的休息;第三,在初级阶段,你的睡眠的第二个部分只需要一个小时,然后逐步的延长时间 , 不一定非要在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后就增加到二三个小时,完全可以一直保持一个小时的修习时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判断 。
现在来介绍睡眠的第二个部分的修行方法:坐(靠)着睡觉!
非常简单 , 就是坐着观察自己打瞌睡 。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经验 , 比如上课的时候,工作的时候,看书的时候…基本都是在坐着的时候困了,一下子睡过去,头就会猛的向前一点,然后人一下子惊醒片刻,如此反复 。
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个现象修行 。为什么?
首先要从修行的角度正确认识瞌睡,瞌睡是一种感觉,任何的感觉都是一种念头,任何的念头都可以是被那个“知”观察的对象 。在教条主义者的眼中,瞌睡是修行的大患,应远远离弃 , 实际上瞌睡不但可以成为被观察的对象,而且是极为有效的被观察对象(修行者一定要深入理论、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抓住本质、灵活思考、鄙视教条) 。其次因为瞌睡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如果是在床上如同睡觉一样躺着练习,几乎没人能在开始阶段观察住瞌睡这个念头 。当瞌睡覆盖过来的时候,你根本不会有任何的抵抗力,等到你有知觉时 , 已经是第二天清晨该起床了 。所以在睡眠的第二个部分的修行就要求我们以特殊的姿势来“睡觉”,比如端坐着,如同你平时学习工作时打瞌睡,当你睡过去的瞬间,身体会因为失去平衡而唤醒你的意识,从而能够重新观察打瞌睡 。
其实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端坐着睡觉并非如同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为什么不容易?
第一是可能会有危险 。这主要取决于你端坐的地方 , 如果在床边上、椅子上等高出地面的地方盘腿而坐,那么在没有经过坐睡练习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侧倒的现象,万一失去平衡,就易摔倒,如周围有坚硬之处 , 就易受伤 。
第二是大部分人在初始阶段绝对不适应端坐着睡觉,会觉得非常难受不适应,对于初学者来说,经常的难受不适应容易成为一种心理打击,让其惧怕这种练习,产生退心,非常可惜 。
第三是如果你渐渐习惯于脑袋低下、整个身体前屈的坐睡,而此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习惯了这种比较稳固的姿势,打瞌睡时你会自然保持这种姿势,由于身体已经习惯,你可能会一睡几个小时甚至一觉到天亮,身体难以通过失去平衡唤醒你的意识了 。
当然如果你的环境不会有摔倒磕碰的危险;如果你能够适应端坐着打瞌睡;如果能够一直保持端坐的姿势打瞌睡 , 那么端坐着睡觉没有任何问题 。但如果你有以上的问题,那么我这里还有一个曾经在练习时摸索出来的解决方案,也许更适合你:
端坐的目的是通过让你在睡过去的瞬间身体失去平衡而唤醒你的意识,实际上只需让头部失去平衡即可 。还记得你曾经在学校身体手肘撑着课桌,脑袋随着瞌睡虫的到来一点一点的吗?就是这样,只是我们将姿势反过来 。
1:你需要在床头放一床被子或者你有一个舒适可调、能当靠枕的床头(起床坐在舒适的沙发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但很多人会觉得各种不方便,所以我们直接就在床上解决一切问题),斜靠在被子上,对 , 斜靠,身体和床不要垂直,就是不要坐直,背部和床保持大约70度左右的夹角(根据各人身体情况和环境调整),这时你的身体应该获得一个比较稳固的支撑 , 非常舒适的斜靠 。重点在于 , 此时轻微略收下巴 , 你的头部可以非常自然的垂直于你的床,脖颈的肌肉无需使用任何力量来支撑你的头部 , 头部保持正直、自然和舒适 。
2:向后仰头到极限,看看仰头时你的脑后勺会不会磕碰到墙壁或任何坚硬的物体 , 再看看如果在左右歪倒的姿势下,脑袋会不会碰到什么东西,要保证你的脑袋无论倒向任何方向都不会碰到任何坚硬的物体,在这里有个建议,最好在你斜靠的被子之上,你的脑后勺下方,再放一个枕头 。Ok,现在你有了一个相对比较舒适而稳固的靠坐姿势 。当你一下子睡过去时,你的头部就会自然而然的后仰,倒向脑后方向,瞬间你就会被头部的失衡唤醒你的意识,重新将脑袋恢复到正直的位置 。因为身体稳固及相对舒适,所以基本上杜绝了安全隐患以及可以长时间的练习观打瞌睡了,只要你还有瞌睡,就能一直练习下去 。不要担心你的脖颈,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脖颈肌肉而言,这种练习如同挠痒一般(有颈椎病者除外,颈椎病患者以及腰椎病患者 , 请千万不要练习坐睡 , 老老实实的躺着睡觉吧,否则后果自负),但如上所说,身体角度和脖颈角度一定要调整好 , 一定要保持头部的正直,脖颈的轻松 。
好了,现在我们来了解如何具体观察瞌睡 。
在每天睡眠的第一个部分结束后醒来,调整好练习姿势 , 观察瞌睡 。具体观察瞌睡的方法如下: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观察瞌睡的经验,只是谁也没有用心、仔细和持续的观察 。当瞌睡到来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有一系列的反应,比如会感到身体某个地方的麻痹,大脑的神经系统“泛酸”,眼前黑幕出现各种颜色的幻化光明等等……当这些信号来临后,能量巨大的睡眠念头接下来就会出现了,此时恰如同一个岔路口 , 一边是昏沉睡眠,一边是定境 。
观察打瞌睡,就是观察瞌睡信号的到来、瞌睡到来、睡着、醒来,这一系列过程中你的身体的反应和细节 , 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界面需要重点体会 。比如你感觉到困倦来了,你就如同旁观者一样盯着困倦来时身体的一系列反应,或者换句话说,你就盯住那个瞌睡,你不要管瞌睡在哪,你怎么感觉到瞌睡的?你只要盯住瞌睡的那个感觉就行 。当瞌睡这个念头还没到时,你能够保持觉知的清楚,此时你会觉得自己很清醒,但只要一个念头盯不住,瞌睡瞬间就会插入覆盖(此处是第一个重要的界面),你瞬间就会睡过去,然后头部立刻失衡后仰,因为失衡唤醒意识,你会立刻醒过来(此处是第二个重要的界面) 。
在第一个界面处只要一个念头盯不住你就会睡过去,经过反复练习,持续而专注的盯着这个界面,你会知道你是从哪个念头睡过去的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就可以通过这个地方入定 。在第二个界面处,因为采用后仰失衡唤醒意识的方法,会有两种情况出现,第一种情况是失衡后立刻惊醒 , 此时你的下巴脖颈会自然保护性收缩制止头部后仰,此时一定要极其缓慢的将头部恢复到正直自然舒适的状态(极其缓慢的移动过程中 , 要仔细的观察每次移动的起心动念,每次的移动都是由无数的心念所组成,这就是四念处,这就是观心,不要放过每一个修习的机会),恢复靠坐的姿势后,继续坐睡观打瞌睡,如此反复;第二种情况是因为你还未习惯坐睡,如果你抵抗不住瞌睡、内心拥有强烈的睡觉欲望而不是借此修习禅定的欲望,那么当瞌睡袭来,你睡过去时,你的身体也可能直接就势溜躺下去睡着了 。这种情况发生时不用气馁,毕竟你练习睡眠几十年了,需要一些时间来做一个转变 , 醒过来后以缓慢的动作恢复靠坐的姿势继续修习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 , 当你睡过去后醒来时 , 一定不要先动 , 一定要养成立刻回忆自己刚才是如何醒过来、从哪个念头醒过来的习惯,如果做梦了,还可以回忆一下刚才梦境的详细内容,开始回忆不起来很正常,逐渐就能够回忆起来 , 逐步就能够知道自己是从哪一个念头醒过来的 。经过反复的训练,你就会发现自己可以控制睡眠了 。
以上就是利用睡眠的第二个部分修习禅定的方法了,非常简单且切实可行 。
实际上,利用睡眠修习禅定是分三个阶段的:
在初级阶段 , 睡眠的第一个部分是为了快速进入熟睡、提高睡眠质量、保证身体健康 , 而睡眠的第二个部分是主要的利用睡眠修习禅定的手段 。
在中级阶段 , 睡眠的第一个部分应该不但能够迅速熟睡,还能够开始觉知睡眠了,此时睡眠的第一个部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重要的修行 , 但在此阶段还应继续利用睡眠的第二个部分修习禅定 。
在高级阶段,不再需要有睡眠部分的区分了 , 因为你已经完全能够做到醒梦如一轻松入定了 。
睡觉念佛方法 记得做好这两点,躺着和睡觉可以念佛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