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 。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 , 只要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或节气,总能追溯到其根源,而且有理有据 。现在就向你介绍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文章插图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与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有关 。重耳耳垂大,肋骨是连在一齐的 , 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 。晋国内乱 , 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 。公子夷吾杀太子自封晋惠公,对他更加无礼,重耳只好带着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齐国,在途中公子重耳因连日吃野草,发病了 , 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岭中哪有大夫?为了救自我的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块大腿肉生火做汤 , 把肉汤送给重耳,他的病好了 。
他到了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忙下回到晋国做了晋文公 , 国家建立之后,晋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 , 有人告诉他那肉汤是介子推的肉,说重耳忘记给介子推封官了 。于是他后悔忘了给介子推封官,可是此刻六部的尚书都有人做了,他去请介子推去做官 , 谁知介子推隐居绵山,文公不忘本 , 就亲自去绵山请他 , 但就是找不到他 。
有人便出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来,之后两个人抱着两棵老柳树被烧死了 。文公一看追悔莫及,下令举国哀悼介子推,把绵山重新命名为介山,规定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不许用火,并要插柳 , 还将4月5号命名为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
两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十分重视这一个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不动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团之类的 。近来我国又把它定为法定假日 。让人们有时间去祭祖、扫墓、踏青 。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我国很多地区,在清明节前几天 , 会对祖先坟墓培土、修整 。及至清明当天 , 率领子孙在祖坟前,设立香案、备酒食、献花、诚心祭奠,各家各户在门前插柳,表示为逝者的悼念 。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搞,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 , 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3、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 , 球皮用皮革做成 , 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 , 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4、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于国人而言,清明节扫墓祭祀,是为了尊重逝者,敬畏祖先,是为了给已逝亲人送去寄托与悼念 , 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以爱告别,明白来日并不方长 , 更加懂得珍惜眼前人,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 春天是新年的开始,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清明是悲伤与新生碰撞的节日,让我们珍重身体,热爱生活 。
清明节由来【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的由来:由于古代帝王将相有"墓祭"之礼,民间效仿便都在那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下来,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到了唐朝 , 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所以清明节也叫寒食节 。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有生机勃勃的盎然景象 。
春秋时期,重耳在逃避迫害的流亡途中,又累又饿 , 毫无力气 。随臣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让公子喝了肉汤 。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后,重赏了当初流亡途中的随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不求名利,已经离家去了绵山 。有人献计用大火烧山逼出介子推,但仍然未见介子推 。火熄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时 , 发现老柳树复活了 , 于是又有了“清明节” 。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 , 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
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 。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 。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
古时中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中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 。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中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 。唐代是中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 。宋元时期,清明节在全国各地地位上升,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 , 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中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 , 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 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2007年12月7日 , 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 , 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又改为3天 。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

文章插图
清明节的节气涵义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最初便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天象进入清明节气 。
汉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 , 即在冬至后第105天 。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 。
以上内容参考
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来历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寒食节 。用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节大约源自周代 , 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一样的节日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等,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天 , 也就是距清明一天或两天 。而清明是民间扫墓的日子 。因两者日子相近 , 慢慢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而寒食也变成清明的别称,演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
.我国传统的寒食节相传始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子介子推而制定的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19年,介子推护驾伴随,立下大功 。在饥寒交迫之时,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平安回国,当上国君 , 并勤政爱民 。这就是有名的“割股啖君”的故事 。
重耳回国继位,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他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帮助自己的人,却独独忘了介子推 , 后经人提醒,才请介子推前来领赏 。
然而,介子推早已背着老母,躲人绵山 。晋文公前去寻找 , 却怎么也找不到 。为逼出来介子推便用大火烧山三日三夜,仍不见介子推 。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十分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们禁止用火,寒食一天 , 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 。
清明节习俗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 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 , 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 给自己带来好运 。
植树 。清明前后 , 春阳照临,春雨飞洒 , 这时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迂移 。它的历史非常古老 , 最早叫千秋,后人为了避讳,改为秋千 。旧时的秋千一般用树丫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制成 。荡秋千不仅可以促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所喜爱 。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制成 , 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便是用脚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传说是黄帝发明的,开始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插柳戴柳 。插柳,有的插于房檐,有的插于轿乘,有的插于儿童的衣襟;戴柳 , 有的戴于妇女头上,有的把柳枝做成圈戴于头上 。有“清明不戴柳 , 红颜成皓首”的俗语 。有些地方还有把柳芽掺入面中做饼吃的习俗 。“井井有条”这一成语 , 就起源于清明节的插柳活动 。
- 手围怎么量,手围怎么测量才是最准确的
- 南昌各银行的贷款利率是多少,南昌首套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是多少
- 豆鼓三文鱼的做法,豆豉三文鱼头做法大全
- 沙棘果是什么,沙棘果是什么样子的有
- 小车的轴数是多少,小车的轴数一般是多少
- 虚开增值税专用票辩护词如何书写,违反税法的案例
- 新钢笔第一次怎么开笔,新买的钢笔第一次怎么用
- 上善若水的意思,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最高的品德像水一样
- 如何灭水培植物的蚊子,水盆栽的植物长蚊子怎么办
- 范仲淹的名言句,范仲淹的十大经典名句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