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 | 软体机器人高少龙:摒弃规模崇拜 但不要过度地“专”( 二 )


为此 , 软体机器人的CTO一整年深入工厂调研 , 发现很大程度上 , 是一些普工使用方式粗放 , 过程中的手抖或者手重 , 造成了机器的损坏 。 但这些短期普工的操作行为他们无法去一一规范 , 为此 , 高少龙团队又花费一年多时间 , 投入资金 , 让机器做到一次定型、更坚固 , 安装更便捷 。
高少龙称 , 技术被验证的过程中 , 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 在这个领域 , 真实的工况条件复杂 , 同时 , 工业技术是非常定制化的 , 不同场景需求不同 , 每拿下一个行业 , 都需要前期大量的下沉和研究工作 。
融资的迷茫
目前软体机器人融到B轮 , 资方以财务型为主 , 也有少数技术背景的机构 。 高少龙称 , 现在公司一年的研发投入相当于过去几年的收入 , 即便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销售收入和客群 , 公司每年研发投入非常大 , 还在亏损状态 。
但整体而言 , 这类又小又专的公司往往是被一级市场忽视的群体 , 因为二级市场看不懂它们 。 不过 , 软体机器人成立六年能融到B轮 , 相比很多创业十年获得第一笔融资的企业 , 还是比较幸运的 。
目前 , 软体机器人的融资规划有两条路 , 科创板或者创业板 , 软体机器人有科创属性 , 但科创板上半导体和生物医药企业更受欢迎;创业板或许更容易理解公司的业务 , 但是对上市的净利润的要求并不低 。 沪深交易所则存在一些隐形的门槛 , 比如最低10亿市值 。
但现实情况是 , 专注于某个细分而独立赛道的公司 ,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利润率高、营收规模低、市值低 。
高少龙称 , 过去几年 , 他看到一些小而专的企业为了上市做扩充 , 或是寻求一些上市企业的收购 , 最终偏离了核心能力 。 他非常期待的是 , 企业能心无旁骛地贴近专业 , 做一家“小而美”的企业 , 并保持精干的状态去上市 。
2017、2018年股市行情相对较好 , 一级市场的环境也相对宽松 。 高少龙察觉到 , 自2019年开始 , 市场上的资金开始收缩 , 机构出手更加谨慎 , 一些焦虑和迷茫也开始围绕着他 。
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路径 , 高少龙的理解是 , 专精特新关键在于“专” , 但是市场对专精特新企业也有一种质疑 , 即长期专注细分领域导致的增长性不足 。
【小巨人 | 软体机器人高少龙:摒弃规模崇拜 但不要过度地“专”】对此 , 高少龙称 , 中小企业不能搞规模崇拜 , 但也不应该长期地、过度地“专” , 因为这是一种待在舒适区的表现 。 科研人群体的创业 , 总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 总喜欢把技术的范畴无限缩小 , 不断给技术附加限制条件 , 越做越小 , 这样无限地接近全球第一 , 这没有什么意义 。 这个群体的创业 , 优势在于“专” , 难点在于“跨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